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新词汇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比如内耗,抑郁等等。事实上,一个事物被产生出来一定有其被需要的存在和意义。
反观这些新词汇,从侧面表达出来的其实都是心理问题。在过去,关于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总是晦涩的,大家都不懂,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了解和体会。
然而现在在物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精神条件的需求越来越高,大家对于心理学的认知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匮乏。
之前听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所谓的道理,其实是他人生活的经验,我们作为旁观者只能用来借鉴。
而关于我们自己生活的答案,这本心理学书籍或许可以帮到你。
《生活中的心理学》这套书由北京大学的王垒教授所著,全套一共四本,分为认知、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四个大模块,用非常简单的例子和描述来帮助我们更深地了解心理学。
读了这本书之后,或许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就会有所改变,我们的生活也会由此改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观点?它表述的是如果你过于纠结过去的某个痛点,而让你现在的生活也极其悲观,那么这个悲观其实是你自己赋予的。对于过去的事情而言,不论到底是好的事情还是坏的事情,它终究已经成为了过去。
如果你仍旧觉得悲伤烦闷,其实是因为你给过去那件事情赋予了太多的负面情绪,导致现在的自己也充斥着悲观。
第一个模块中所提到的认知,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观,也可以解释为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不夸大的说,你怎么样认识世界,就会看到怎样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主观的事情,这只能通过源头来改变,改变认知,改变看世界的方式。
而关于情绪,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这其中会有好的情绪,也会有不好的情绪,有痛苦就会有快乐,有焦虑就会有坦然。
书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情绪是人们拥抱世界或拒绝世界的晴雨表。”
如果你觉得开心,那么周围的一切都是充满活力的,如果你觉得悲观,那么周围的一切都将是灰色的。
可能有时候大家会有这样的体会,明明自己不想这样的,可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但其实情绪不是一下子产生的,是通过所经历的生理唤醒事件、环境场景体验以及所产生的认知评价,共同决定了你的情绪反应。
情绪也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本能反应,但是负面情绪一旦被放大,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
就比如负面情绪中的愤怒,与其他的情绪相比,它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冲动性,可能会让我们做出无法挽回的行为,从而导致事情变得更加严重。
而关于处理负面情绪的办法书中也有提到,分别是认知解释方法,摆脱环境冷处理法和书写宣泄法。
对于书写宣泄法,我自己也有所体会,每当坏情绪发生的时候,就将所有感受都写下来,书写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疗愈的过程,可以帮助你很好地梳理坏的情绪,避免被情绪控制。
提到心理就会联想到动机这个词,而动机和行为又是互相牵扯的。人们普遍做的一些事情都是有动机的,而动机又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顾名思义,内在动机就是你自己本身的需求,而外在动机是别人赋予你的期望。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你自己本身非常欣赏或享受的,还是只是他人的期望,这两个方面促成的结果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内在动机大于外在动机,持续性会更强,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更大,而如果外在动机大于内在动机,外界的评价对成功的影响就会变得非常大。
关于我们常说的性格,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这段时间比较火的MBTI测试,它将人类的性格分为了16种类型,有e人或者是i人。e人是外向居多,倾向享受社交的一类,而i人则是内向居多,倾向独处的一类。
可能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评价,你这样的性格不好,你这样的性格不受欢迎。
但其实性格也不是自主形成的,它受到成长中所发生的事情,以及周围人的影响综合形成的。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人生不分段位,都可以是王者。”
其实不论是哪一种性格都没有固定的要求,而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因为将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而改变。性格也不分好坏,每一种性格都有它适合的方向去发展,只要享受其中,那就是好的性格,好的人生。
心理学其实是一个极其大的范畴,其中囊括了很多内容,与我们最相近的就是生活中所能用到或者体会到的心理学知识。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如何自处,如何管理情绪、认知世界等等都有着心理学的影子。当我们了解并懂得心理学之后,我们就会明白某件事情发生的动机,或者如何管理自己的一些反应,从而拥有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