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初唐文人,除了才气逼人却英年早逝的王勃,陈子昂的名字也不得不提。他留下的一首《登幽州台歌》,短短四句,俯仰古今,时空无穷,人生有限,书写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千古慨叹,历来为人所盛赞——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天地悠悠,时光匆匆,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多么的渺小与孤独啊!
陈子昂,四川射洪人,初唐诗人,存诗100余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除了最经典的《登幽州台歌》和《感遇》诗,他曾写下的一首送别诗也独具韵味,值得一读。
其中两句写得非常妙,却也是争议所在。质疑的人称:题为“春夜”,这两句却更似秋夜之景,换掉四个字更好,你觉得呢?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明月隐高树
这首诗是陈子昂要离开家乡去往洛阳时,友人为他设宴所作。这顿离别酒,从夜晚喝到了清晨。
古时候,如果凌晨启程,饯别宴有设在晚上,饮酒通宵达旦。所以王维著名的离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里,也是一杯一杯,就到了渭城朝雨,离别在即。这时,诗人劝朋友再喝最后一杯酒,因为喝完这一杯,待你走出阳关,就再也不见故人了。这不是喝了一杯,而是喝了一晚上啊。
陈子昂这首离别诗所取也是时间一点点从夜晚逼近离别临近的清晨。开篇即勾勒出一幅静对无语,银烛吐着青烟,酒杯盏盏,筵席丰盛的画面。在这送行宴上,眼前还能跟朋友情深义厚,可不久之后踏上离别的路途,便是山水迢迢,不知何日才能相见了。
最精彩的是第五、六两句,诗人通过写景来写临行时间的迫近:已经是黎明破晓时分,明月在高树之间一点点隐去,银河在黎明的天空之中渐渐淹没。一个“隐”,一个“没”,用得极妙,点染出时光逝去、无力回转的动态,呈现出一种趋势,也构建出一种寥廓而独特的意境。
长河没晓天
最后,一句“悠悠洛阳道”颇有天地悠悠之感,写出辽阔的空间纵深感。“京漂”是一条漫长的旅途,只此一别,今后再会也不知是何年了。
此诗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唐律消夏录》中评其:唐人清旷一派,俱本乎此。
五、六两句既是全诗高光所在,也是争议所在。有人说,这两句写的景非是春夜之景,而是秋夜,未扣题,如将“明月”“长河”替换作“柳月”“华星”,则可。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