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咬文嚼字,通常指写文章时反复斟酌、遣词造句、凝练语言,以求表达准确、深刻。古代贾岛吟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请教韩愈改为“僧敲月下门”;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作随笔《咬文嚼字》一文,专门探讨如何使用语言文字。
除了写作的人,还有一种职业,也是必须咬文嚼字的,就是报刊的编辑人员。我有幸,断断续续在大大小小3家报纸3家杂志从事过编辑工作,也算是有一段咬文嚼字的经历吧。
(一)起点:大学校报
30多年前,当我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迈入大学殿堂,读书升学的压力一下子没有了,久被压抑的写作热情瞬间被点燃。
军训期间,我写了一篇散文《绿满情怀》,投到中国教育报参加“海豚杯”国防教育征文,没想到竟然获得三等奖。大红的证书让人很是激动,300元奖金更令人兴奋,那时候的300元对一个大学生来说就是一笔巨款啊!
一次写作成功更加激起了我对语言文字的兴趣,看到校报编辑部在招聘学生记者,就毫不犹豫地报名。通过简单的笔试和面试,我如愿以偿当上了学生记者,大学校报成了我咬文嚼字的起点,小白楼里校报编辑部的办公室是我受益终生的地方。
校报大约2周左右出版一期,全年20期左右。一共四个版面,头版是新闻版,主要反映学校的重大新闻事件;二版是教工版,主要刊登教学情况和教师的作品,以及评论;三版是学生版,稿源主要来自学生记者,主要反映学生的方方面面;四版是文艺版,发一些师生的文学和艺术类作品。
校报的吴主编,是一位非常严谨的老教师。虽然快到退休年龄,但他每天还是早早就到办公室,看稿子改稿子到很晚。记者、编辑们都有点怕他,怕他会枪毙稿子。吴主编大多时间都是戴着老花眼镜,佝偻着身子,趴在办公桌前,改稿子、看清样。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每一期报纸出来,就像又生了一个孩子。
除了报纸像孩子,吴主编对我们这些学生记者,也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常年保持的学生记者队伍有100多人,编辑部专门成立了学生记者团,委派年轻的赵老师负责。记者团每次开会,吴主编都要参加,给学生记者作业务培训,他也亲自上课。
记者团有一位团长、两位副团长,我是其中一位副团长。当副团长,比当班长对我更有吸引力。因为,我当副团长就可以负责学生版面的编辑工作了。我在校报大约有两年时间都是做学生编辑工作,这也为我后来的工作积累了坚实的业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