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也就是将其比之于汉初的张良。但鲜有人知的是,曹操还将一人比作“吾之萧何”。以“汉初三杰”地位来说,此人功劳还隐隐在荀彧之上。
此人就是被书法界称为楷书鼻祖的钟繇。
钟繇剧照
一、谋助汉帝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
钟繇出身于颍川钟氏,姓氏来源于楚汉之际项羽手下将领钟离眜(mò)。其先祖钟元,在汉昭帝时曾官拜尚书令,领廷尉,后为大理。曾祖钟皓,与陈寔、荀淑、韩韶并称“颍川四长”,为士大夫所慕。
和所有大人物一样,钟繇的长相也非同常人。据说有一次,他和同族叔父钟瑜一同坐车到京城洛阳办事,路上遇到一个相士。相士看了看钟繇说:“这娃长大贵不可言,但要小心有水灾。”钟瑜当时还没当回事,后来他们走了十来里路,遇到一座桥,不想拉车的马突然受惊,马车翻到桥下,二人几乎淹死。钟瑜就有点上心,觉得相士之言很神异,后来就资助钟繇一心向学。
当然,我们要相信科学,这事偶然的成份很大,说心理暗示也可以解释通。
南阳阴修为颖川郡守,举贤任能,同时提拔钟繇、荀彧、荀攸、郭图等为吏。后,钟繇入朝为尚书郎,外放阳陵令,但又因病辞官。再后来,三公府征召,钟繇又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荀彧、钟繇一同被荐举
当时正是董卓迁献帝至长安之时。董卓亡后,李傕、郭汜又播乱长安,与关东诸侯互不相通 。曹操为兖州牧时,遣使者至长安通好,李傕、郭汜以关东敌对,欲扣留曹操使者。亏得钟繇在一旁进言,李郭二人才接纳曹使,也因此曹操才与汉帝取得联系。
曹操呢,之前就听已经为谋士的荀彧说及钟繇,又听说了这件事,也逐渐对钟繇上了心。
后来,李傕协迫天子,钟繇与尚书郎韩斌共同谋划,助献帝逃出长安,东归洛阳。献帝至许昌,拜钟繇为御史中丞,后迁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
二、底定陇右袁曹官渡之战前夕,西凉军阀马腾、韩遂各拥强兵,为乱关右。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所以关左、关右其实是关东、关西的另一种说法。这里的“关”,指的是函谷关。而在两汉语境中,关西的概念,指的是如今的关中平原,而关右不仅包括关西,还包涵雍凉地区,所指范围更大。
接着回来说。当时,曹操正在东线与群雄鏖兵,对西线局势很是忧心。
马腾剧照
建安四年(199年),经荀彧再次推荐,曹操以钟繇为侍中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事,并授予他不受科制约束、可临机应变的特别权力,实际上是把大后方全权托付给了钟繇。
而钟繇也不负所托,他一到长安,即向马腾、韩遂分别写信,陈明利害关系。马韩二人分析形势后,各派一子到许都为质子。西线暂时稳定住了。
官渡相持阶段,钟繇向前线输送西凉战马两千匹。曹操得马后大喜,在回信中对钟繇说:“收到所送之马,正是应急之需。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都是先生的功劳啊。当年萧何镇守关中,使前线后勤足备。今先生可称为‘吾之萧何’也。”
三、平乱河东其后,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作乱,钟繇率军进围呼厨泉,还未攻克,袁尚所任命的河东太守郭援已到达。当时郭援兵势强盛,诸将就想着放弃呼厨泉而去。
钟繇及时予以制止:“此时袁氏正强,郭援到来,关右诸军与之暗通。他们之所以没有立刻就反,是畏于我的声望。今天如果我们退去,就是示之以弱,则我们前后都成仇敌。那么即使我们想平安回去,能够做到吗?此所谓未战先败也。”
钟繇进一步分析指出:“郭援其人,刚愎自用,而且争强好胜,必然小看我军。其军必渡汾河扎营,我们到时趁其半渡而击,必然可一举奏捷。”
钟繇为什么对郭援这么了解?因为郭援其实是钟繇的外甥。钟繇说这话,实在称得上是顾国不顾家了。
此时,新丰县令张既和汉阳太守傅燮之子傅干一同说服马腾,马腾派其子马超,率精兵万余相助。另一方面,郭援果如钟繇所料,不听众议,轻渡汾河,结果被马超部将庞德所斩。呼厨泉看大势不妙,遂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