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切都会好转,乐山大佛的建设也不例外。唐玄宗由禁佛变为崇尚佛教,使海通得以在资金和王权的支持下建造乐山大佛。在资金和王权的支持下,佛像修建得相当顺利。这是一项国家工程,动用了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修建乐山大佛。
修建后不久,海通和尚去世。佛像还没有修好,当然,它又被推迟了。开元二十七年,担任剑南节使者的章丘和琼一直支持海通的徒弟继续大佛项目,该项目已暂停多年。章丘和琼出资修建乐山大佛的原因很简单,领导军队对抗外敌,食物和草不能切断,必须修理,水道即是粮道。否则,如果食物和草出了事故,前线就要结束了。天宝五年五月章丘和琼出任大臣,当然,他们并不关心大佛的建造,因此大佛的建造再次搁浅。
唐玄宗
四十年后,唐玄宗登基,乐山大佛的建造被提上议事日程。与章丘和琼一样,曾任四川剑南节日特使的魏高出资修建了乐山大佛,用于运输粮食和草。最后,乐山大佛于贞元十九年完工。
从海通主持乐山大佛,头部至胸部的第一段工程,用了数年时间,到章仇兼琼主持第二阶段工程,肩至膝部,前后历时8年,最后到了韦皋主持的第三阶段,膝部到底部,前后历时15年。经过四代人的建设,历时90年的乐山大佛终于建成成功
乐山大佛的初衷是防洪救民
在乐山大佛龛洞右侧河边的悬崖上的石碑,不仅记载了乐山大佛的正式名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像,也是研究乐山大佛的直接文献。在大佛左右两侧的沿河悬崖上,有两尊高达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两王的格局。有数百个壁龛和数千尊石像与天王共存,就像一个巨大的佛教石雕艺术团体。
大佛左侧,沿着“洞天”下去是近代挖掘的凌云栈道的起点,全长近500米,右边是九曲栈道,这是唐代大佛挖掘留下的建筑和供奉佛像的通道。佛像雕刻完成后,在其上覆盖着一座七层楼高的楼阁,称为“大佛阁”或“大象阁”;阁楼屡建屡毁,“凌云阁”、“天宁阁”于宋代重建;“宝红阁”始建于元代;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后来又经历过几次修缮才能得见现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