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注释】
是:这,指冒死亡的危险。
苛:苛刻。
乎:相当“于”,对。
于:比。
故:所以。
以:用来。
俟:等待。
人风:即民风。唐代为了避李世民的讳,用“人”字代“民”字。
【译文】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严苛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种毒蛇更厉害呢!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朝廷派遣的)考察民情的人从这里得到它。
柳宗元的结论是,孔子说过,严厉﹑暴虐的政令比老虎还可怕,我以前怀疑这句话,现在看看捕蛇者,还是相信了。不怪我以前不相信,谁又能知道政府强力征收的害处比毒蛇还大呢?这也是一种写作的常规,古文多半最后有作者的评议,说出文章的主旨,现在写白话文学的人很少再用这个办法,可能戛然而止,由读者自己去思考。
苛政琐碎百端,柳宗元找到一个尖锐突出的代表,由它摇撼人心,以概其余。
文学作品借少少表现多多,文学作品不要一览表、大事记。柳宗元到底生长在君权至上的时代,他没忘记表示对政府的善意,引周代“采风”作庇护。采风,周天子派人出去搜集民歌,从作品中观察人民的道德水平和快乐指数(或痛苦指数),作为施政的参考。柳宗元说,我写《捕蛇者说》,就是为了朝廷观风使用。风,原本应当写为“民风”,唐朝避李世民的名讳,改成“人风”。
如今永州根据《捕蛇者说》,制成“异蛇牌药酒”和“柳宗元牌药酒”,成为当地名产,这其实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就像李白一首“兰陵美酒郁金香”,兰陵人酿酒发财。赵匡胤和道士陈抟下棋而输掉了华山,华山下卖围棋成市集。黄粱一梦,邯郸一梦。今河北南部有黄粱梦镇,著名观光景点,因道家故事而建吕仙祠,旅馆供应枕头和黄粱饭,引人留宿。商人了不起,可利用任何材料赚钱:悲惨,幸福,危险,冤屈……
“苛政猛于虎”出自《礼记·檀弓下》。
《礼记》是儒家的六经之一,辑录了儒家学者对礼制的解释、说明和补充的资料。现时通行的《礼记》是由汉代戴圣辑录。其中一篇《檀弓》,包含了许多小故事。
“苛政猛于虎”的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式而听之”:式,通轼,车前的横木。孔子坐在车上,看见坟墓前有妇人哀哭,他停下来靠着车前的横木,以严肃的表情静听,并不匆匆走过(据说这是他的习惯)。
“一似”,很像是。“重有忧”,一再发生忧患,沉重的忧患。“舅”,公公,古人称公婆为舅姑。
“而曰”,接着说,妇人接着说,省略了主词。“焉”,指代事物之词,指吾夫吾子都死于虎。在这里,舅死、夫死、子死,也是分三次说出,不求简,可以和《捕蛇者说》、《瘗旅文》用的手法互相参证。
如今研究文学的人说,“苛政猛于虎”是《捕蛇者说》的原型,也就是,《捕蛇者说》从“苛政猛于虎”变化发展而来,古人有“脱胎”之说,意义近似。使用原型是文学创作的正当手段和重要技巧,它使诗产生诗,小说产生小说,新生繁衍,文学大家族更繁荣。
举例来说,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前者可能是后者的原型。《诗经》“二子乘舟,泛泛其影。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后者可能从前者脱胎。
柳宗元在被下放的过程中,体察到真正的民间疾苦,所以在文章结尾的地方他才会“闻而愈悲”。他身为知识分子的自觉已经不能够开解他内心的矛盾了。他发现自己更大的痛苦,是作为一个官吏在面对国家赋税制度带给百姓的巨大压迫时的无能为力;他真正明白了孔子所说的“苛政猛于虎”。
不只是这篇《捕蛇者说》,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唐宋古文中的好文章,很多是作者被贬官下放期间所写的。创作这些作品需要非常鲜活的民间资料,如果他们一直在京城做官,即便对时政有所不满,大概也就是发发牢*,而无力做出改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贬官制度其实造就了一代精英知识分子,催生了优秀的文学创作。正是因为下到地方、深入民间,柳宗元才结识了捕蛇者蒋氏,而这样的人也开始成为他笔下的主角。这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影响非常大。
真正的文学其实很难产生于上层知识分子当中,这不在于他们文笔的好坏,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比如你可能常常看到经过文学训练的文字,但如果只懂得经营辞藻或者形式,而没有来自生活实际的第一手内容的话,其实没有用。
而以唐代的柳宗元为代表的这些作家,他们都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不空洞,里面有真正的人。我每次读《捕蛇者说》,都觉得捕蛇者的形象呼之欲出。大概只有文学真正在民间的时候,才有鲜活的力量;而当它脱离了民间,往往就会枯萎。
(附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luán wǎn)、瘘(lòu)、疠(lì),去死肌,*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sì)为之十二年,几(jī)死者数(shuò)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gēng)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lì),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dàn)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