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说年龄,都是很直白的:1岁、10岁、40岁……
倒是简单明了,却貌似少了一点“韵味”。
那么古人对于年龄又是如何称谓呢?有些称谓现在还能听到,但有些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1)幼年初度:小儿初生之时。出自《离*》"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汤饼之期:又叫汤饼之会,婴儿出生三日要举办宴会庆祝。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儿童。《 孟子·尽心》:“孩提之童。” 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chèn)”,“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陶渊明《荣木》:“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总角)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黄口小儿)
(2)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