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一般描述人、事、物的状态,如若形容词描述了人、事、物的活动、变化,往往就活用作了动词。
典例分析 | 鉴别技法 |
①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 分析:所字结构中的形容词“欣”活用作动词,喜爱。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形容词“敝”活用作动词,损害。 | 1.对所字结构中的形容词,可直接判断为活用作动词。 2.对不含有所字结构的句子要分析句子成分,如发现形容词充当了谓语,且又表示了活动、变化,则可确定该形容词活用作了动词。 |
[即时体验]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形容词的用法和意义。
(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2)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3)位卑则足羞(《师说》)
(4)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5)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6)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
参考答案:(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与……交好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觉得羞耻
(4)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 (5)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6)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重视,轻视
8.翻译下面语段中的画线部分,并注意其中加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用法。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说林》《说难》十馀万言。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删改)
译文:
解析:“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是判断句,“喜”是形容词做动词,可译为“喜爱”,“数”是“多次”的意思。
参考答案: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喜爱刑名法术的学说。韩非看到韩国日益削弱,多次上书进谏韩王,(但)韩王没有听从(他的劝谏)。
参考译文: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喜爱刑名法术的学说。韩非看到韩国日益削弱,多次上书进谏韩王,(但)韩王没有听从(他的劝谏)。因此,韩非痛心于(国君)治国不致力于访求人才、选任贤能,反而任用轻浮淫逸的害人虫,使他们(的地位)在有功劳业绩的人之上。国势宽缓时就宠爱那些徒有虚名的人,国势危急时就征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如今所培养的人不是所能任用的人,所能任用的人却又不是所培养的人。(他)痛心于廉洁正直的人在奸邪不正的大臣中不能容身,考察了以往的得失变迁,因此撰写了《孤愤》《五蠹》《说林》《说难》,共有十多万字。
使动用法
通俗来说,文言文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句子的宾语动起来”。也就是说,句子中的谓语有“使宾语怎么样”的功能,通常可将其理解为“使……怎么样”。
文言文使动用法的谓语动词,既可由一般的动词充当,也可由名词、形容词充当。文言文的使动用法也主要有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动词的使动用法三类。
类型特点 | 典例分析 |
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带有宾语,并且有“使……怎么样”的意思。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分析:名词“王”处于谓语的位置,带有宾语“之”,为名词的使动用法,有“使……为王”的意思。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带有宾语,并且有“使……怎么样”的意思。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 分析:形容词“利”处于谓语的位置,带有宾语“足”,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使……快”的意思。 |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充当了谓语,并对宾语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分析:动词“舞”和“泣”充当了谓语,并分别带宾语“潜蛟”和“嫠妇”,有“使……起舞”和“使……哭泣”的意思。 |
[即时体验]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1)项伯*人,臣活之(《鸿门宴》)
(2)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3)德合一君(《逍遥游》)
(4)屈贾谊于长沙(《滕王阁序》)
(5)大王必欲急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6)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7)臣请完璧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8)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参考答案:(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流 (3)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满意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屈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急 (6)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放下 (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无缺 (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10.翻译下面语段中的画线部分,并注意其中加点词的使动用法。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止子路宿,*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译文: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译文:
解析:要点:(1)“止”为使动用法;“食”的意思是“给……吃”;“明日”意为“第二天”;“以告”是省略句,应为“以(之)告(之)”。(2)“废”意为“废弃”,“洁”为使动用法。
参考答案:(1)老人留子路住下,*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
(2)长幼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间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根本的伦理关系。
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位老人,(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就把拐杖插在田头除起草来。子路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老人留子路住下,*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他。等(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出门了。子路说:“不出来做官不合乎义。长幼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间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根本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推行道义和主张。自己的主张不能推行,早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