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国考难度增加
中心理解题文段的结构愈发复杂
单靠找“重点词”的方法已经跟不上出题老师的脚步
还有什么招数能让我们完美破题呢?
今天小粉笔给你们带来的
备考干货,请收好
/ 搞定行文脉络,言语考试不纠结 /
从宏观角度把握文段结构
从而把握文段中心句
在考试的时候加分提速
✈✈✈
1、解题思路:读文段,寻找中心句
(1)有中心句,进行同义替换。
(2)没有中心句,说明是“分分”的并列文段,要全面概括。
2、解题技巧:重点词语 行文脉络
(1)三词:
①关联词:
转折之前是铺垫,转折之后是重点;因果关系中结论是重点;必要条件关系中对策是重点;并列需要全面概括,不偏颇。
②主题词:
主题词是文段的核心话题、中心概念,主题词要在中心句中找。
③程度词:
程度词起到语气加深、程度加重的作用,程度词加重的句子是重点,非重点不需要重点强调,强调的内容就是重点。
(2)两句:
中心句、分述句。
接下来详细展开今天的重点内容
言语题中行文脉络解题技巧
一、文段脉络分析法:
1.理论要点:
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点。
2.中心句特征:
是整个文段的观点,可以是对策、结论、评价。必要条件关系中对策是重点;因果关系中结论是重点;评价可以体现转折关系,比如“很多人认为钱是万能的,但我认为……”,转折之后表达了“我”对前文的态度,即对钱是否是万能的这件事所做的评价。
所以转折可以体现评价的意思。对策代表的必要条件关系、结论代表的因果关系、评价代表的转折关系是之前讲到的关联词,还有一个没有涉及到的关联词,即并列。并列文段没有中心句,要全面概括。
3.靠行文脉络解题,重点是把握分述句特征。
分述句特征:
(1)下定义(起到话题引入作用,非重点)、背景引入等,一般出现于文段的开头,非重点,可以快速阅读。
(2)举例子,不是只有出现“比如、例如”才是举例子,注意非典型举例(人名、地名、数据、年份等)。
比如“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都是在与挫折的斗争中取得成绩的,接着论述司马迁、贝多芬是如何取得成绩的”,“司马迁、贝多芬”都是人名,为举例子,如果选项为“司马迁、贝多芬是了不起的人”,则不能选。再比如“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不断提高,2011 年的时候是 XX%,2015年的时候是 XX%,现在是 XX%”,百分比非重点,是为了证明大学生的就业率在提升。
(3)原因解释(因为、由于、冒号、破折号等)是为了引出结论,非重点。
(4)调查报告、数据资料等。
经常会在写论文的时候用到,它们在论文中起到论证、支撑论点的作用,是论据,非重点,可以快速阅读。
如果文段直接说“科学研究表明,……”,后面的句子可能是观点,再比如“某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后面的句子可能是结论。报告中出现年份、数据非重点,但是如果出现在开头,“数据表明/显示”后面的内容可能是重点。
(5)正反论证即正说说,反说说,先说这么做会带来什么好处,再说不这么做会带来什么不好的结果,从正反两方面加强论证观点。
并列分述即从多个角度论证一个观点,比如“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提出一个观点,接着论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如何好、对人民如何好、对公民个人如何好,后面的内容即并列分述,从三个方面讲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效果。
(6)什么时候反面论证是重要的:如果文段是“提出问题-反面论证”,则反面论证提对策,很重要;如果文段为“提出观点-正反论证”,则正反论证非重点,可以快速阅读,反面论证是否为重点要根据行文脉络判断。
(7)并列是整个文段只有一个大并列,需要全面概括;并列分述指并列作为文段的一个的组成部分,是从多角度解释说明观点的。
(8)分述句非重点,可以快速阅读。围绕分述句论述的选项不能选。
①从读题的角度:
分述句部分可快速阅读,分述句里的任何关联词都不重要。
②从选项排除的角度:
围绕分述句的选项是干扰项,要排除。
二、举例划重点
◆例 1:晨练是一种好习惯,但未必人人适合。原因是……。例如……。为“总-分”结构,“但”表转折,“原因是”解释原因,“例如”举例子。后文均非重点。
◆例 2:此前关于“区块链”的研究……。最新研究结果则显示……。具体而言……。为“分-总-分”结构,“此前”(以前)不重要,“则”是现在的结论,“具体而言”指具体来说,是详细的解释说明,非重点,重点在中间部分。
◆例 3:所谓“异种移植”就是……。例如……。“异种移植”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些均……。开头“就是”为下定义,引出“异种移植”的话题,非重点,“例如”举例子,非重点,“一方面……,另一方面……”为并列分述,非重点,“这些”为指代词,出现在结尾指代前文,相当于“因此”出现在结尾,文段为“分-总”结构。下定义只是为了引出话题,不重要。
◆例 4:《史记》的生命力源于……。汉魏六朝是……。《史记》的生命力还来源于……。在日本……。文段为“分-分”的并列结构,“汉魏六朝”为具体朝代,举例子,“源于……,还源于……”句式一致表并列,“日本”也是举例子,文段为并列结构。删掉内容,只留下框架,脉络就比较好把握。
◆ 粉 笔 练 习 ◆
1.(2018 广州)肉食悖论指的是,一些人喜欢吃肉,但不能联想到提供肉的动物死去的场景。研究者发现,人们通过一种被称为“语言伪装”的方法,让有感觉的生灵与潜在的食物来源之间的关联变得更模糊,以此来消除这种认知失调。例如,我们提到肉时不直接说动物的名称,英语里把猪肉叫做 pork,牛肉叫做 beef,或者叫培根什么的。而 18 世纪的日本,由于当时的幕府禁止人们吃兽肉,偷吃肉的人以植物名称代指肉类,把马肉称为樱肉,把鹿肉称为红叶,把野猪肉称为牡丹。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语言伪装”是人类自欺欺人的表现
B.日本人对植物的热爱超过动物
C.文化因素是消解肉食悖论的关键
D.“语言伪装”有助于克服认知失调
【解析】
首句“指的是”为下定义,引出“肉食悖论”的话题,“发现”引导观点,“此”指代前文的用语言伪装消除认知失调,“例如”举例子,后文“日本”也是例子,文段为“分-总-分”结构,把握中间的那句话,强调语言伪装可以帮助我们消除认知失调,对应 D 项。
A 项:“自欺欺人”为消极、贬义的感情色彩,文段指出语言伪装可以消除认知失调,是积极的,选项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排除。
B 项:“日本人”为例子,非重点,排除。
C 项:“文化因素”概念扩大,文段论述“语言伪装”,排除。
【选 D】
2.(2019 联考) 凡论问题,皆要弄清文体的要素,人们习惯上把议论文分为三个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而任何议论首先要明确论辩的对象。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叶先生讲作文深入浅出,没有花架子,遵循作文构思、写作规律,是务本的做法,不同于后来者的舍本逐末,把雕虫小技说成作文的规律,把百花齐放的议论文弄成了千篇一律。议论文既然要“说服他人”,那么写作者首先就要明确这个“他人”是谁,这一点,便可作为议论文写作的前奏。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
A.叶圣陶先生对议论文写作的正本清源
B.论点、论据、论证并非议论文最重要的要素
C.写议论文时,首先要明确论辩对象,即“对谁说”
D.说明文和议论文成功的关键分别是“说明白了”“说服他人”
【解析】
“而任何……首先……对象”中“首先”表程度加重,强调要明确辩论的对象。“叶圣陶……千篇一律”为举例论证,非重点。
“议论文……首先就要明确……前奏”与首句意思相同,文段为“总-分-总”的结构,对应 C 项。A 项:“叶圣陶”为举例子,非重点,排除。
B 项:对应首句,为话题引入,非重点,排除。
D 项:对应举例子中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明文以……‘说服他人’为成功”,例子本身非重点,排除。
【选 C】
今天分享的内容
你们学会了吗?
做言语题一定要有圈画思维
把重点内容画出来,重点内容重点看
非重点用括号画出来,可以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