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两弹一星”元勋
美国人曾说他抵得上五个师
宁可枪毙也不让他回国
他在香烟纸上写下求助信
辗转寄回国内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他就是“中国航天之父”“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今天,值此第九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些与钱老相关的故事……
中国航天
北京南郊,丰台南苑,坐落着中国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就是在这里,钱学森作为首任院长,组织了数以千计的航天人成功开展了我国第一枚导弹1059的仿制。也是在这里,钱学森引领航天人从成功走向成熟,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系列辉煌,助力我国成功跻身航天大国的行列。还是在这里,钱学森老院长多次鼓励航天人要相信自己,自力更生,创新变革,留下了民族自信的精神火种。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图片来源火箭院档案馆)
钱学森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1960年12月17日,在仿制1059导弹发射成功后的一个多月,钱学森提笔给火箭院的副院长林爽写了一封信,就他持续关注的导弹弹头防热问题表述了自己的意见。当时,大国初建,万事待兴,导弹研制刚刚起步,很多关键设备缺失,解决办法只有两个:或者拿外汇购置国外产品,或者下力气自己钻研突破难题。二者之间,钱学森并不迷信国外产品,而是十分明确地提出了看法。
在信中,钱学森写道“……总之,美国人的办法太笨,不必一定照他们干!”结合实际经历,钱学森鼓励中国的青年航天科技人员独辟蹊径,走出自己的路,研究、制造出自己的弹头防热结构。
钱学森给林爽的一封信(图片来源火箭院档案馆)
尽管在导弹研制方面中国底子薄、基础差,但面对困难,中国人有着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有着不服输不怕难的攀登精神。在钱学森的鼓励下,火箭院的科研人员从已有的资料入手,结合弹头产品的性能,经过艰苦卓绝的研究,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研制出适合国情的产品。
不迷信美国,不照搬所谓的先进科技,钱学森主张航天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之路。
钱学森的这种民族自信,早在回国之初就已经有所展现。1955年11月25日,在东北考察的科学家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这里他遇到了身穿军服的院长陈赓大将。陈赓问钱学森,在中国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回答得十分干脆:“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听后十分惊异,继而十分兴奋,握着钱学森的手说:“好极了,我就要你这句话!”
带着心底的自信,钱学森投身到航天事业的建设中,他和许多航天奠基者一起,组建研究机构,调配科研人员,开展教育培训,实施系统工程管理,创造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一次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