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帕沃利亚
他曾经坚持多相睡眠2个多月,每天累计只睡3小时,并且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睡眠日志。
他说自己开始时很难适应,但到了后半段时间,他的身体慢慢地适应了这种睡眠周期,他说自己在夜晚也能保持清醒的工作状态。
不过到实验快结束的时候,他试图减少自己打盹的次数,想让睡眠时间变得更短,却因常常听不见闹钟而直接就睡了6个小时。
波兰记忆和睡眠专家伍兹奈克认为多相睡眠的方法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因为我们的大脑根本无法适应“多次打盹”的睡眠模式。
脑电波和其他生理指标的研究显示,我们的生物节律是双相而不是多相的,这决定了我们的身体总是倾向于一个整块的睡眠时间。
而试图利用多次短暂的打盹来减少睡眠总量的做法,会让睡眠不同阶段的时间都缩减,扰乱生物节律,最终可能会造成类似睡眠剥夺和睡眠节律紊乱症的负面效果,例如身体和心理的机能减退,焦虑和紧张感增强,免疫功能降低等等。
打盹,只是睡眠剥夺的补充
在有些情况下,当我们无法保证一次完整的8小时睡眠时,有规律的短暂打盹或许可以弥补我们缺失的睡眠。
研究睡眠的心理学家克劳迪奥 •斯坦皮博士,通过研究发现在连续工作、无法实现正常完整睡眠的状态下,周期性的打盹能让人们弥补由于睡眠剥夺带来的认知功能下降。
但他并不提倡将多相睡眠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如果想要通过多相睡眠来增加工作时间,睡眠的质量和数量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长期下去只会产生类似睡眠剥夺的症状,也根本无法提高创造力。
来自军方的研究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多相睡眠的方式引起了军方的高度重视,因为战时突发状况多,如果能运用多相睡眠来保持充沛的精力将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法。
根据美国军方关于克服疲劳的研究报告,要采取多相睡眠,每个人每次打盹的时间应当保持在至少45分钟,多于2小时则更好。总的来说,如果单次打盹的时间较短,则打盹的频率应当增加,总体要保证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