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明天将要截止的报告让你通宵达旦。或者,你刚出生的孩子让你整晚不得合眼。或者,你所参加的晚宴还在兴头上,你不忍离去。即使爱睡觉的人也承认,他们有时希望睡眠时间不要那么长。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丰富我们的生活。
20世纪以来,随着电灯的发明以及电视、电脑等现代科技产品的普及,人们的睡眠时间正在逐渐缩短。全球调查发现,同生活在19世纪的人们相比,20世纪的人们每天的睡眠时间普遍缩短2小时。“24小时城市”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种种便利,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压缩着自己的睡眠时间来享受或适应着这些变化。于是,茶叶、咖啡等帮助人们提神的产品在市场中走俏,许多人都在不约而同地想,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够让睡眠的时间再短一些?
据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巨匠达·芬奇有一套独门睡眠法。每4小时睡觉1次,每次只睡15~30分钟的方法,这样一天下来只睡不过3个小时,就能够保持充沛的精力,余下大把的时间从事研究和创作。这就是著名的“达·芬奇睡眠法”。那么,历史上留下的这些减少睡眠时间的例子是不是也同样适用于每一个普通人呢?
我们时常也有考试前或加班时通宵不睡觉的经历,不过似乎只有短时间的效果,第二天总是难免会感到格外的疲劳和困倦。几年前,一位按照“达·芬奇睡眠法”安排自己睡眠时间的实践者长期在网络上记录下自己的体会。他用上一段时间适应了这种睡眠习惯之后,在深夜也能保持清醒的工作状态。但是,在坚持了5个半月之后,他调整回了正常的睡眠时间。他给出的理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及家人的作息时间,而并不是精力和健康方面的原因。看来,想要长时间保持达·芬奇这种多相睡眠的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下面,让我们从现代睡眠医学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减少睡眠的可行性。
多导睡眠图是一项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连续睡眠记录手段。它可以同时记录人在睡眠中的脑电活动、眼球活动、肌肉活动和呼吸、心跳等各项生理指标,而后进行分析,得出整夜睡眠的深度和持续时间等情况。应用这项技术后发现,人类的睡眠主要呈现为单向性的特点,也就是每天经历一次适当时间的睡眠过程,就可以满足恢复精力和体力的需要。这也决定了我们的身体总是倾向于一个整块的睡眠时间,而不是频繁地处于睡眠和觉醒的转换状态。
睡眠具有多项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消除躯体疲劳、促进学习与记忆功能、调节免疫功能、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等等。这些生理功能的全面发挥依赖于完整的睡眠结构,完整的睡眠结构需要足够长的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包括经历不同的睡眠分期和深度)和睡眠连续性。如果睡眠与觉醒过程处于过度频繁的转换状态,则会造成不同睡眠阶段的时间缩减和整个生物节律的紊乱,使得正常睡眠状态时完整的睡眠结构被分割为多个“睡眠碎片”,导致睡眠的各种生理功能丧失,严重的后果就是会引起身体多种功能的减退,学习和认知的能力下降以及免疫功能的降低。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目前尝试的各种多相睡眠的策略都无法让人们达到和正常睡眠一样的精神状态和认知表现。
那么,有没有一些方法能够让人们在不得不减少睡眠时间之后,可以尽快地恢复精力呢?
一些来自国外军方和航天部门的资料显示,为了应对一些特殊情况,合理安排多相睡眠的时间和方式之后是能够保证基本的作业需求的。这种安排的方式是每3~5小时进行一次时长约45分钟的打盹,之后再次开始工作或训练。总的来说,如果单次打盹的时间较短,则打盹的频率应当增加,总体要保证每天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通过这些时间安排的方法基本能够使得缩短睡眠时间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的程度降至最低。
最近,还有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设备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睡眠。这种设备外形类似一个面罩,会包裹住使用者的脸颊、耳朵和几乎整个头部。它在工作的时候一方面可以起到类似多导睡眠图的作用来监测人的睡眠状态;更高级的是,它可以在使用者处于特定的睡眠阶段一定时间之后在预设的时间点将其唤醒。这样,人们可以更为精确地控制自己不同睡眠阶段的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睡眠的效率并减少被唤醒之后的疲劳感。不过,这种仪器还处于研究阶段,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它将可以走进我们的生活。
尽管人们做出种种尝试,但是到目前为止,睡眠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长期过度地缩短睡眠时间必然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不过,现代医学的进步已经使得许多从前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通过相应的机器和方法替代心脏、肾脏、胃肠道等人体必要器官的功能都已经成为医疗中的现实。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服下一颗黑色的药片,就可以在去火星路上的几个月时间里呼呼大睡,抵达之后再服下一片白色的药片,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面尽情地连续工作、游乐。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