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暗示教学法的教学案例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6 00:43:09

暗示教学的性质

  暗示,是人们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

  在一般情况下,暗示者是主动的、自觉的,相对来说,受暗示者是被动的。在这方面,暗示与劝说是相同的。但暗示不是靠逻辑推理和理论论证,而主要是靠提示,它又与劝说又有区别。暗示与指示、命令也不相同,它没有压力成分,是一种类似于“自发”的活动过程。

  保加利亚暗示学专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把这一原理应用于教学首创了暗示教学法。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一方法的原理依据、基本概念、适用范围、途径手段、运用原则。

  暗示教学法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辅助性教学方法。

  做为辅助性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于各种教学方法里加以运用,因此适用于各个学段,所有课程。

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暗示教学法有一系列的理论基础,如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神经生理学理论、精神治疗学理论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心理学理论。可归纳为四条依据:

  1.人的可暗示性。即人的可意会性、可启示性、可影响性,“是人类个体之中一种普遍的品质(叶圣陶,失眠)。人虽都具有可暗示性,但接受暗示的能力各不相同。它受制于发出暗示和接受暗示双方各自的体力、智力、职业能力、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如果前者在这些方面都优于后者,那么就可产生较强的暗示能力,反之则可能使暗示受到抵制以至失去作用。人具有接受暗示的能力,但同时也具有反暗示的能力,这种反暗示的防线通常有三道:①逻辑防线②感情防线③伦理防线。这三道防线为人所共有。在使用暗示教学法时,决不可强行突破这三道防线,而是要取得与这三道防线的协调,引起心理上的共鸣。

  2.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 。无意识活动又称非理性活动,是与有意识和理性活动相对的概念。人在进行理性活动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伴有非理性活动的存在。无论如何坚定的信念、强烈的意向,都会有无意识心理的伴随都有可能接受暗示而发生变化。(非常坚定要去某地,多少人劝都无效,听说那里疫情很严重,立即放弃)

  3.人的非注意心理反应(又称为非特定心理反应)。这是一种人未注意到的心理反应,如一个人听另一个人说话,听者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说者所说的内容上,这是一种注意的心理反应,也称为特定的心理反应。说话者的语气、语调、表情以及伴随而来的动作、手势、姿态等,也时不时地引起听者的部分注意,这是听者没有意识到的注意,即模糊的注意。这种听者没有意识到的注意,就是非注意心理反应。如张贴板教学:学生会集中在内容上,但张贴的形状、大小、颜色也会引起注意。

  4.人的巨大潜力。是指潜藏在人的大脑里和身体里的还未发挥出来的能力,也就是人深藏着还未动用的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古往今来,世界上一切成功的科学发明、文学创作,无不是作家、科学家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发挥了自己的潜力而做出来的。人的潜力的挖掘不是很容易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它都潜藏于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深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即特定的环境压迫下,在某种强烈的动机、愿望、目的及需要的促使下,才会显露出来。人的潜力一旦挖掘出来,就可以使人产生超常的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暗示教学法正是用各种方式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情境,迫使人发挥出自己潜在的各种能力。(罗森塔尔效应)

  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根据都来自科学实践,符合人的客观实际。都是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的感情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暗示的途径和手段

暗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暗示教学法的教学案例(1)

  暗示途径

  1.心理途径:教师要切实认识无意识和外围知觉的重要性,善于利用大量的情绪刺激和外围知觉,激起兴趣和喜悦的体验,创造高度的动机和好奇心,求知欲。学生内在的态度是知识获得与否的关键因素。

  2.教育途径:主要在于向学生介绍容量很大的内容。暗示教学法的教材量之大是出乎常规想象之外的。他与传统教学认为知识只能一点一滴接受的观点截然相反。因此,暗示教学法要求按较大的单元组织教材,或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补充大量趣味盎然的读物以排除学生对课本的困难感,枯燥感和畏惧心理。这就是说,教师要想方设法利用愉快的背景,帮助学生在上下文里克服消化抽象概念的困难。所以说是辅助性方法,要结合其它方法来使用。

  3.艺术途径:艺术是运用直觉和情感,以最迅捷的方式使信息直接渗入大脑。暗示教学法不主张专门去背诵、记忆,而特别强调声调和节奏的刺激力量,教师朗诵的语调必须多变,富于美的旋律,感情饱满,抑扬顿挫、舒适悦耳。

  暗示手段

  1.运用音乐:即上课时伴以音乐或悦耳的鸟鸣声,发挥音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中的应用。

  2.利用直观:即运用图片、模型、电影、戏剧、参观、访问等直观手段。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

  3.运用权威:如教师的权威,它能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吸引力,使学生乐于受教。这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

  4.控制节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节奏,支配人的各种活动和情绪。

暗示法的运用原则

暗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暗示教学法的教学案例(2)

  1.愉快而不紧张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习过程中不应伴有任何一种外部精神压力,学生应处于一种愉快、松弛、集中的心理状态。只有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况,人的思维活动才能最活跃。因此,遵循愉快而不紧张的教学原则,教师就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各种途径,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诱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原则。

  传统的教学观念只重视理性的力量,相信学生有意识活动的学习能力。其实这样只发挥了大脑皮层结构和左半脑功能,没有顾及无意识的调节作用。无意识心理活动能使人们和环境保持平衡,个人的见解、动机和记忆都受感情、想象以及其他无意识活动的影响。遵循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理性和感情同时在活动的整体,在教学中上尽量地采用暗示法,尤其是各种艺术手段,例如音乐、诗歌、短剧、讲故事、游戏等,来调动学生的无意识潜能,促进其无意识活动和有意识活动的协调。

  3.暗示互相作用原则。

  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发生暗示作用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师生、生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尊重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但能把握学生的情感,而且能使之与理智趋于一致,使学生通过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心理活动渠道去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识。遵循这一原则,要强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学生与小组之间的融合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质,善于建立和维持与学生良好的接触。教师的态度要亲切和蔼,要处处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并利用权威、正确设置外部环境、音乐效应、语调色彩等,使学习者综合地接受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

素材来源 职教师训

转自现代职业教育网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