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张居正变法失败还是成功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6 20:53:52

张居正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张居正变法失败还是成功(1)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不乏有草根出生的平民皇帝,比如刘邦、刘秀、朱元璋等人物,以开国之君的身份名存青史。但是,很少有出身寒微而又力挽狂澜的宰相,张居正就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佼佼者。

张居正以平民之身,通过秀才、举人、进士,一步步入阁并成为首辅大臣,协助幼小的万历皇帝把衰败没落的明王朝挽救于危局之中。张居正的赫赫功绩,使他与商鞅和王安石,一同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改革家”。

张居正担任首辅的十年期间,正是国家的多事之秋,当时不仅面临的是一姓王朝的衰败,而且是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这是由生产力水平和历史发展进程所决定的。

中国的封建专制体制,从战国末期秦始皇一统天下算起,到明朝中后期时,已经延续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时间。期间,经过多少次的推翻和重建,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王朝更迭。发展到明朝,政治上的专制集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在朱元璋时连宰相制度都彻底废除了。充分反映出封建主义制度本身不可调和的矛盾,标志着封建专制制度已经奄奄一息,沉疴临危。

张居正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张居正变法失败还是成功(2)

张居正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向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也同时成就了自己传奇的人生。

张居正出身湖北的平民子弟,自幼就被十里八乡冠之以“神童”的美誉,十三岁时就能作出《咏竹》的绝句:

绿遍潇湘外, 疏林玉露寒。 凤毛丛劲节, 直上劲头竿。

以上,体现出了他少年时代就确立的远大抱负和志向。16岁时,张居正张神童,成为大明朝最年轻的举人,从此开始了自己名存后世的人生经历。少年得志的张居正,在自己壮年时入阁,很快便崭露头角。《明通鉴》记载:

“起衰振隳,纲纪修明,海内殷阜,居正之力也。”

成为首辅后,他推行的一系列新政,最大限度的维护了明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尽管,他过世后,受到万历皇帝的无情鞭挞,不仅抄家问罪,甚至连他的尸身都差点被万历开棺挫骨。这个结局与商鞅差不多,比王安石还要悲惨,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所有改革的通病。

具体到明朝时,已经是封建专制极度发展的时期。它的统治体制,造就了君主绝对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官僚政治,皇帝对处理国家事务有着至高无上的独裁权。罢黜丞相后,内阁虽然名义上算是丞相制度的改良或延续,但实际权限几乎没有,已沦落为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所有奏章皆由皇帝决断或者由代表皇帝的太监拍板,越是大事,臣下越是只能面奏听旨。

明朝中期以后,朱家的皇帝们不上朝议事,已经成为惯例和传统。嘉靖皇帝,不思朝政,深居后宫,一心修道,三十年不上朝;隆庆皇帝,好色淫逸,毫无主张,凡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执,议而不决,短短六年就一命呜呼。

期间,内阁首辅走马灯似的更换,先是严嵩倒夏言,徐阶又倒严嵩,高拱再倒徐阶。最后,高拱又被张居正轰走,几乎是一茬斗一茬。一个首辅倒下了,另一个首辅站起来了,接着会牵连一批官员被贬谪。内阁之中是派系分明,爱恶交攻,甚至于大打出手。想想都不可思议,一大帮饱读诗书的老头子,撸起袖子不是加油干,而是去茬架。

《明史》记载:

“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

除了政治上的混乱,财政上也是苟延残喘,尤其是土地兼并问题,已经成为大明朝面临的最严重危机。土地日益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中,绝大多数的农民都成为无地无产者。而且,这帮皇亲国戚和大地主在兼并土地后,利用自己的特权瞒田逃税,国家的税收是越来越少。

例如,嘉靖皇帝的四子朱载圳,在湖广拥有良田数万顷。而且,他无需向国家交税。《明史》记载:

“私家日富,公室日贫,税源逐渐枯竭”。

从嘉靖朝开始,明朝就进入了入不敷出的恶性循环中,直到王朝灭亡都没有缓解。引用《明史》数据,隆庆五年全国的财政收入大约只有250 万两白银,而实际的支出达到400 万两以上,而且绝大部分都没有用在民生和军事上。其中,皇室的支出和耗费,比明朝建国初多出十倍以上,国穷财尽的程度已经到了触目惊心、亡国亡朝的地步。

为了增加税收,明朝唯一的手段就是增加苛捐杂税和预收赋税。嘉靖时期,往往已经征收到了未来二十年后的税收。这种苛政之下,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被彻底激化,各地的农民起义变得司空见惯。

当然,在张居正之前也有许多人试图改弦易辙,比如徐阶。他曾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自己通宵达旦处理政务,裁减冗员,平反冤狱,稳固军事。可惜,这种局部的修补,对时局的作用和影响并不大,很快就在他被罢职后宣告结束。

轮到张居正时,他得益于万历皇帝年幼,得益于后宫太后和宦官集团的支持,开始立足于通过变法和改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张居正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张居正变法失败还是成功(3)

张居正凭借自己的强力手腕,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自上而下改革新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官制,培植改革势力

张居正一改往日论资排辈的惯例,重视从中下层官员中选拔人才。他倡导:“采灵菌于粪壤,拔姬姜于憔悴。”极力推崇“唯才是用”的选官制度,擢拔一大批的开明官员参与改革。

例如,他打破成规,大胆起用行伍出身的李成梁担任镇边大将,破格重用患疾的文笔小吏黄清为太仆卿。

这些选拔的官员,很快便从各个方面开始呼应张居正的改革,成为一股支持新政的中坚力量。

二、加强和完善监察制度

明朝在罢黜丞相后,内阁以下权分六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和礼部,而六部之中又分设监察机构“六科”。

表面看起来,可以进行相互的监督和制约。而实际上,各部的最高长官尚书是正二品官,而科的长官最高仅是七品官。明朝官制规定,这个七品官对二品尚书有封驳和纠劾的权力。这样,遇到矛盾时,比如嘉靖时期,那就乱套了。七品官利用自己的监察权,封驳了二品官的奏折或条陈,而皇帝大人又顾不上管,他正忙着修道。政局那叫一个乱啊!

张居正新政中,将监察权力收归内阁统领,颁行官员考成法。吏部通过询事考言,以言核事,以事核效,依制评定官员的勤惰和优劣,定期考勤和随事考核并用。

三、推行均赋役政策,缓解阶级矛盾

明朝的赋税,主要是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按人头派遣差役。所以,田地和户籍是国家财政和劳役的最主要来源。

随着土地被不断兼并,日益集中在了大地主的名下。他们倚仗特权,贿赂官员,瞒田偷税,逃避差役。到万历登基时,法定的征粮田地,比明初时已经减少了一半,人口户籍数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而且更严重的是,地主为了避税逃税,兼并农户的土地后,田赋却留在原田主的名下,发生了严重的赋税不均现象。

万历九年时,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他将赋役中的各项名目,如杂役、均徭等等税种,统统合并为一种,统一按田亩核算并可折合成银两,允许被征调的差役可由富户出银雇人代役。这就扩大了货币的流通范围,削弱了原先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商贩和小手工业者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法制在新政中的作用

封建社会的改革,基本上都是从上层发起的改良运动,只有做到事权归一,才能加强朝廷对各级机构的控制力。否则,这种改革就是一纸空文,毫无功效可言。

从嘉靖皇帝开始,法纪越来越废弛,如果不改变这种法治制度,任何美妙的新政都不可能付诸实施。张居正敏锐地观察到了这点,提出“尊主权”为当今急务。这个“尊主权”,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忠于皇帝,他更多强调尊法制,以求做到“张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百度。”

张居正新政,是把改革的锋芒指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不法现象,以触动最腐朽、最黑暗的社会势力。

五、重视民生稳固统治

张居正在调整和改良旧有制度的同时,开始着眼于发展民生,恢复社会经济。例如,他把兴修水利作为一项新政的重要课题。

明朝之前,历来的治河治水方针,都只顾漕运,目的是为了给朝廷运粮、运兵。张居正采取漕运与民生兼顾的方针,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利用河水作用冲沙入海,起到了非常好的治理效果。《明史》记载,黄河两岸

“十年弃地转为耕桑,河上万艘捷于运输”。

张居正的改革绝并非易事,因为他触动了豪强权贵的利益,遭到了顽固派的坚决抵制。万历五年,正当改革从政治领域推向经济领域之时,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明朝祖制,张居正需要为父守孝三年。

可是,他的新政正处在方兴未艾之时,各项政策刚开始推行,一但他离任,形势可能就此完全逆转。因此,张居正实在不愿辞官守孝,暗中指使万历皇帝提出“夺情”

这下,顿时就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反对派纷纷攻击张居正“亲死而不奔”“禽彘”。张居正为了新政忍辱负重,侧目而答:

“今言者已诋臣为不孝矣,斥臣为贪位矣,詈臣为禽兽矣。此天下之大辱也,然臣不以为耻也。”

由张居正个人主导的这场改革,预示着身后隐伏的重重危机,这就是历史上经常提到的“人在政在,人亡政息”。

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病逝后,反对派开始向他以及他的新政发难。张家被满门查抄,家属饿死十多人,凡支持新政的官员,统统被削职罢官,甚至问罪下狱。张居正的改革,就此宣告终结,据《万历野获编》所记载:

“身后一败涂地”。

为什么苦心经营十数年,初见成效的张居正改革,却在一朝颠覆。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万历皇帝的态度转变

在君主专制时代,皇权至高无上,张居正的新政之所以能够开展,与幼帝万历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万历已成长为统治阶级的最高代表,逐渐对张居正的循规蹈矩和规劝戒律开始感到不满。皇权和相权,本就是一对相依相克的矛盾,权力过甚的张居正,自然遭到了皇帝的猜忌。

张居正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张居正变法失败还是成功(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