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人,我们有一个共识:家庭、学校、社会,家长、教师、社会人群,都是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抓住了青少年儿童成长的关键细微之处,就抓住了青少年儿童成长的“牛鼻子”。
作为一名村小教师,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成长细节,关怀他们的生活点滴,是我十多年来的工作习惯。我越发觉得教育更像农业,而不是工业。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热量、养分等综合影响着“祖国的花朵”,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境”,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到校园,又向着各自不同的未来人生走去,这个过程是生机勃勃的,是精彩纷呈的,更是丰富而独特的!因此,“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顺势而导”等就显得弥足珍贵。近期,我带的学生中间,就发生了一些小事,让我倍感,教育无小事,成长总在细微处!
事件一:家庭,儿童成长的第二学堂。
事情源自一位爷爷家长的来访。某天上午放学前,我在校门口值周,提前进入护学岗,预备护送学生放学,并准备提醒家长注意交通安全,因为学校附近的主干道正在修路,影响了几个村子学生的上下学。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爷爷家长,无精打采地着向我走来,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几句问候之后,他问到了自己孙子在我班的表现,我如实相告:孙同学,表现良好,活泼开朗,遵规守纪,学习积极主动,是一位乖孩子。话毕,他开始“告状式”倾诉,说孙同学在家骂他“傻子”,言语中带着气愤和委屈,原来,这位爷爷家长,已经临近七旬,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地打工,他和老伴在家照看两个孙子,我班这个孩子是他的小孙子,平时疼爱有加,非常宠溺,爷孙感情非常深厚。被孙子这么一“骂”,他几天都“耿耿于怀”,心情非常低落,给我诉说这一切的时候,他言语中有几分委屈,像个孩子。我一边安慰他,一边答应一定会'做好孙同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下午,我先想了想如何转化教育的方案,临放学前,我才找到了孙同学。当我问了他在家里有没有对老人有什么言语上的不敬时,他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我找他谈话的原因,一下子脸色突变,情绪激动,两股热泪夺眶而出,几近哽咽。看得出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起码是不对之处,我用手轻轻的摸了摸他的头,对他说不急,慢慢说。他一边抽泣,一边对我诉说着当时的经过。原来,村里的主干道修路,需要招工,他想利用空闲时间去工地干活,补贴家用。他老伴不同意,因为他身患多种慢性病,身体一直不太好,他执意要去,就和老伴起了争执,正好被在放学回家吃完饭写作业的孙子听到了,他很着急,怕爷爷去工地干活引发疾病,他觉得奶奶说的在理,感觉爷爷为了挣眼前一点小钱,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万一出了什么问题,那家里就乱了套了,于是他情急之下,大声叫爷爷,并一股脑儿说“爷,你就是个傻子”。噢,原来如此,我听了之后,非常的感动,这是多么纯粹厚重的爷孙情啊,爷爷年迈,还想着分担生活的重担,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感,孙子虽然年幼,却已经有了体恤家人,心疼爷爷,权衡得失的心思,只不过太过于着急,不善于表达,爷爷也性子过急,没有听孙子的解释,造成了误会。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规劝爷爷,权衡得失,在健康和更好的生活之间,他选择了爷爷的健康,只不过情急之下,语言非常不文明,没有考虑到爷爷的感受,言语表达不清,让人造成了误解。我安慰了他几句,在他心情平复后,指出了他的问题,肯定了他善意的出发点,并告诉他主动向爷爷认错,并反思一下,在以后学会文明用语,准确的表达,不好造成表达误解。事后几天,再次碰到他爷爷,爷爷笑着对我说:老师,还是要感谢你们,他现在写完作业,还主动为爷爷奶奶做家务,仿佛长大了许多。是啊,成长总在细微处,生活中,家长、老师更多的是应该“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懂得对错,建构是非,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巩固优秀的品质。
事件二:学校,儿童走向社会的桥梁。
一个体育课后的课间,有学生来报告,有两名同学在操场打架,我第一时间赶到“案发现场”,两个三年级小男生扭打在一起,见老师来了,分别放开手站了起来,一个同学脸上写满了无辜,另一个看到我便“喋喋不休”地诉说起来。我见状,先让他们在我办公室门口等我,约几分钟后,两人情绪平复了许多,然后我分别让他们阐述事情经过,经过梳理,我大概了解了事情经过,我一句话没有说,正好上课铃声响了,我便让他们回教室去上课,下课后再来主动找我。下课后,正好是大课间,教育时间非常充足,我便叫他们到办公室。让他们自己组织好语言,描述事情经过。经描述,两人说的基本一致。原来,他俩平时关系很好,当天因为吕同学在完纸卡片,里面包了一个硬币,赵同学非常好奇,想知道里面是什么,便想打开看看,吕同学正玩的高兴,不想被打开,便拒绝了赵同学,赵同学再三要求,吕同学一急推了赵同学一下,赵同学感觉自己被欺负了,便还了一拳,于是小小的游戏演变成了“打架”,原来,不能轻易去定义学生之间的“矛盾”,这其实是处理交往关系中的不当行为,有大家嫌疑,但不单单是打架。于是,第二步我问你们分别说说彼此哪里做的不对?吕同学说,他不该推赵同学,应该明确的告诉他,自己的东西不想被打开或者破坏。赵同学说,自己错在不该在别人明确表示拒绝后,在好奇心的趋势下,去强行要求别人给他看看,而且不该在别人推了自己后,让矛盾计划,升级为“打架”事件。我感觉,两位同学经过我的“冷调查”,经过一节课的反思,对自己的行为分析的非常彻底,而且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基本的是非观念还是有的。于是我开始了第三步,你们觉得,同学之间因小事情发生了矛盾,是认识错误,彼此道歉,重归于好好呢还是从此不再来往好?他们纷纷说,彼此道歉,重归于好。我说,人和人在学习生活中发生了矛盾很正常,关键要看是非对错,克服自我中心,换个角度思考,并且发生了矛盾,要知道该如何有效地解决化解矛盾,而不是让矛盾激化。说完,我说你俩如何表示和好呢?两位同学彼此握手言和,我让他俩手拉手回到教室去,看着他俩一边走,一边手拉手,还彼此看着对方,不好意思的笑着,我感觉这次小摩擦,彻底化解了。后来几天,我暗中观察,发现他俩还像以前一样又说又笑。我便放心了。我想,学校就是社会的模型,通过本次小矛盾的化解,他们以后即使有了其他矛盾,也会有自我反思,主动认错,握手言和的经验,懂得化解矛盾的重要,这比他们考了满分还重要。我想起了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有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批评学生,犯了错误,利用孩子的自我是非观,自主反思系统,起到的教育作用可能会更大。
“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地,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座过渡的桥。教育的目的是要少年儿童走过这座桥,到社会中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生活即教育。
个人简介:田军科,一级教师,任教于泾阳县中张镇中心小学,陕西省第九批基础教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陕西省教学能手、咸阳市教学能手、咸阳市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