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鹏(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整理
田野工作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南岭团队深耕田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21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史地所邀请到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于薇副教授作为主讲人,吴滔教授、谢湜教授作为与谈人,分享南岭史地研究的所思所感。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40多位老师、同学参加了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讨论深入,现整理纪要,以飨读者。
于薇[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
南岭的田野工作始于2011年,至今已正好十年。我们想借此机会稍作回顾、总结,也谈谈对明清制度变迁和南岭区域发展的想法。
南岭,实际上是五岭通道(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和五山阻隔(大瑶山、莽山、九嶷山、阳明山、海洋山)共同组成的一片山区,平原、大山、交通线在此相汇。十年来,我们在广东、广西、湖南3省13个县进行了22次田野调查,并按地形、交通、政区等要素将以上区域划为江永、蓝山、宜章、江华四大片区,共收集到400多部族谱、600多通碑刻,以及千余件契约、档案。其中,江永片开展了9次田野,所获文献中碑刻、契约较多,已经整理出版了《湖南江永碑刻集初编》。蓝山片田野有6次,所获文献同样以碑刻为主,还发现了珍贵的《宁溪所志》,另有《湖南蓝山地方文献初编》正在准备出版。宜章片开展了7次田野,族谱与土地登记较多。江华片开展了3次田野,总体上文献较少,但档案馆留存了不少契约,值得利用。
五岭通道 五山阻隔=“南岭”
我们团队强调历史人类学加历史地理学、研究加教学并进的工作思路。特色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实地调查,有拉网普查与定向调查两种策略,不同的地点各有侧重。具体而言,拉网普查要先沿着国道,尝试绘出平地传统交通线。在此基础上,摸清山地传统交通线,了解地形、地貌及聚落状况。经拉网发现,在南岭地区,大路一般有纳粮交仓、商旅往来、大宗货物流通等功能,小路则适用于赶圩或村落间交往。定向调查主要针对特定聚落,或是从地方志中找到线索,或是求助当地文物局,或是利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信息,为进一步的调查摸清线索。总体来说,四大片区地理环境各异,具体调查方法有不少区别:江永片属喀斯特地貌,地形破碎,初期以定向调查为主,近两年围绕桃川所和枇杷所的周边村落进行了拉网工作;蓝山片地质主要由大型花岗岩、砂砾岩组成,小盆地与小冲积扇相织,枝状水系纵横,所以基本沿着流域进行拉网工作;宜章片是大型花岗岩、砂砾岩山体中的狭长盆地,发源于莽山的乐水河流经全区,已开展多尺度拉网;江华片属大型石灰岩山体,按说应该沿水路展开,但近年来由于水库修建,水路交通线变化大,所以目前调查还是沿公路线进行的。有几个重要的跨分水岭线路,都已做过调查。
蓝山片区地形地貌与农田一瞥
江华片区考察轨迹:码市—大桥—荆竹—水口—码市段
二是要求在“历史现场”阅读文献。这种训练分成两类形式,一类是工作坊和研究生课程,带着既有的问题意识和其他区域的经验在历史现场阅读文献。一类是本科教学,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当天调查拿到的材料要尽可能当天就读掉,我们会贴着南岭当地文献和当地问题引导学生。也就是说,专题工作坊和研究生教学中我们注重学术脉络问题意识导向,本科教学则更关注南岭文献、南岭问题。
田野调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尤其是进行及时登录备案,是决定调查工作成效的一大关键。为此,我们设计了固定的登记格式,以便将每天的收获全部电子化。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提前设计聚落调查表,便于开展访谈,避免遗漏重要信息。除此以外,我们也充分利用了GIS工具,将其运用在族谱研究上,以尝试复原当地的姓氏分布和迁入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