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小故事,延安精神的故事10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8 09:14:29

朱德的毛毯

这条毛毯,原本的枣红色早已褪去鲜亮,显现出岁月的沧桑,大大小小的补丁如同皱纹爬满全身。这条曾三易其主的毛毯,见证了长征等中国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更体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这条毛毯起初的主人是宁都起义*之一董振堂。1931年,时任中革军委主席的朱德来到董振堂所在的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看望慰问官兵,慰问结束要离开时,天上飘起了雪花,董振堂见朱德衣衫单薄,便将自己的毛毯送给他取暖。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这条毛毯一路陪伴着朱德翻雪山、过草地,直到红军胜利会师。红军到达陕北后,朱德见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日理万机,在寒冷的屋里常常要通宵达旦地工作,便将自己一直随身携带的毛毯送给他御寒。

1937年4月,*把这条毛毯作靠垫,从延安乘卡车赴西安与国民党谈判,途中遭遇了国民党部队的袭击。*在指挥部队还击与转移时,仍不忘叮嘱警卫员一定要把毛毯收好。脱险后,毛毯身上留下了十余处“伤痕”,*见后立即派人去织补店修补。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奔赴前线前,*赶来为朱德送行,并将这条仔细织补好的毛毯送还给他,说这条毛毯又能御寒,又能防身。朱德欣然收下,带着它又开始征战南北。期间因火烧和磨损,毛毯再添新“伤”,但经反复缝补,毛毯始终伴他左右。

【感言】

朱德这条缀满补丁的毛毯,是他一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出台,“三严三实”等专题教育开展,是对老一辈共产党人形成的党的优良生活作风的继承与弘扬,有助于遏制“四风”反弹,建设清廉政治,促进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深化。


党的“骆驼”

【故事】

延安精神小故事,延安精神的故事10字(5)

任弼时在延安用过的眼镜

任弼时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之一,在其46年的人生岁月里,他披肝沥胆、鞠躬尽瘁。叶剑英称“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

敢于同错误思想作斗争,是我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任弼时在党内之所以长期受到普遍敬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勇于同各种不良倾向作斗争。在大革命濒临失败的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作坚决斗争。红军长征路上,他和朱德、贺龙、刘伯承等一起与张国焘分裂红军行为作坚决的斗争,挽救了红军主力。

1938年2月回到延安后,为了排除王明错误路线的干扰,任弼时受中央委派赴苏联向共产国际说明情况。1937年11月王明回到延安后,以“国际路线”代表自居,对中共中央的工作横加指责,反对*和党中央制定的抗日战争方针,对统一战线政策提出批评,认为中国的抗战要依靠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1938年4月14日,任弼时出席共产国际执委会,向主席团递交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的报告,他的发言生动、翔实,说服了大多数委员。任弼时向共产国际强调“*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这对当时共产国际表态支持确立*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6月11日,主席团做出了《关于中国代表团报告的决议案》,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从政治上肯定和支持了中共中央。此后,执委会主席季米特洛夫约请任弼时、王稼祥谈话,明确强调在领导机关中,要在以*为首的领导下解决,从组织上支持了*的领导地位。任弼时出色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给的任务,有力地排除了王明错误路线的严重干扰。

【感言】

任弼时勇于同错误路线作斗争,体现了延安时期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全体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弘扬这一优良作风,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发声、勇于亮剑,积极构建坚持真理、明辨是非、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六条标准”

【故事】

延安精神小故事,延安精神的故事10字(6)

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

陈云在延安期间担任了8年的中央组织部部长,把大量精力放在抓党性教育和形成党性教育文件上。

当时,我党在党员条件方面有原则规定,体现在延安时期及之前的入党誓词中。但是,入党誓词毕竟较为简单,不能全面体现一个党员应该具备的条件。鉴于此,陈云仔细研究了党组织各时期的文件,总结了此前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党建经验,从中发掘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信念、精神、品格,于1939年5月30日写出《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发表在机关刊物《解放》第72期。文中,陈云提出了一名好的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百折不挠地执行决议;做群众模范;学习。这具有独创性的“六条标准”,是我党历史上首次对党员标准作出的最完整、最准确的表达。

1939年5月,延安发生了一件开除刘力功党籍,通报全党的事件。刘力功是1938年入党的干部,抗大毕业,在党的短训班学习毕业后,按照分配原则,组织决定让他到基层锻炼工作,但刘力功却坚持要进马列学院学习或回原籍工作,否则就退党。陈云和党组织先后七次找他谈话,但他仍执迷不悟,拒绝接受党的决定。面对如此目无组织、目无纪律的党员,陈云十分生气。他把这件事上报中央党务委员会和中央组织部部务会议。最后组织决定,开除刘力功的党籍。陈云就这个事件,专门撰写了《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一文。文章发表后,陈云与大家交流时强调:“如果不是有铁的纪律队伍,就不能团结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广大机关干部通过刘力功事件,从思想上认识到一个合格共产党员要把严守纪律、执行党的决议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感言】

陈云关于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是延安时期发展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的重要依据,对于我们今天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进程中,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每位共产党员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做到“四个服从”,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故事】

延安精神小故事,延安精神的故事10字(7)

*给习仲勋的题词

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在党中央和*的直接领导下,召开了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会上表彰了王震、习仲勋等22位在群众中有威望的模范干部和生产英雄,*亲笔为习仲勋书写“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题词。

1945年2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第2版刊登一则报道:《要改变分区与县级领导作风 多想问题根据五情办事》。时任绥德地委*的习仲勋召集分区各机关及绥德县干部开会,习仲勋的发言着重检讨机关工作作风中存在的问题,他说,我们的工作本来都是为人民的,但因为一些同志不顾老百姓需要、不顾实际条件,所以产生了缺点,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改变分区与县级领导作风的中心一环,就是要多用脑筋,多想问题,根据“五情”(民情、下情、己情、上情、知情)办事。

1947年冬,在陕北绥德义合镇举行的陕甘宁晋绥边区土改会议上刮起一股极左歪风。在所谓坚持“贫雇农路线”反对“中农路线”的口号下,发生少数人起来乱斗、乱扣、乱打、乱拷、乱没收财产、乱扫地出门的极端混乱现象。更甚者,有的烈士家属被扫地出门,有的劳动英雄因有余粮被当成斗争对象。习仲勋一个多月内,向党中央、*三次函电,反对“左”倾情绪。*阅后指示:“完全同意习仲勋同志这些意见。华北、华中各老解放区有同样情形者,务须密切注意改正‘左’的错误……”不久,中央由*起草的《关于老区半老区土改问题的决定》颁发各个解放区。

【感言】

始终把党的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想问题、开展工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这不仅是习仲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广大共产党员应有的价值追求。今天,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牢记党章要求,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高度自觉地为党工作,为人民而奉献。


什么叫做对党抱无限忠心

【故事】

延安精神小故事,延安精神的故事10字(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