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奭(左)雕像
至战国中期,当时的燕王哙(公元前320年至前314年)昏瞆无能,妄图媲美于尧、舜禅让的圣德,竟然上演了让位于其相"子之"的荒唐戏码,结果引来国家大乱,百姓震恐不已;与敌接战的士卒也无心恋战,中枢无主的结果,使燕几乎亡于齐国。
其子昭王即位之后(公元前311年至前279年),不但"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而且立志"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他先师事郭隗,然后"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同时他也亲自"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这样辛苦了二十八年,终于将齐兵追亡逐北,长驱直入其国都临淄,烧其宫室宗庙,占领了齐国大部分的国土,完成了他一雪前耻的心愿。
燕国疆域
可惜后之燕君不肖,未能守成。晚期虽有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的壮举,但是大势已去,终难挽狂澜于既倒!太史公评论燕国为"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彊国之闲,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确为定论。
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影响深远由以上之叙述可知变法革新,并非是秦国或商鞅个人之创举。不管是在商鞅变法之前或其后,变法图强几乎是战国时代各国君王的普遍运动。只不过大多数的改革运动,有的是雷声大雨点小,成效甚微;有的则是人亡政息,无法持续其强大的影响力。
唯有商鞅在秦国所推行的两次变法最为彻底有效而且影响深远,在战国七雄的变法运动中对人君的帮助最大,堪称是独树一帜。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成功除了时代思潮提供了绝佳的改革环境之外,变法背后的真正影武者─国君的充分支持,和变法主持者的个人特质和执法决心,无一不是影响变法成败的关键因素。
而商鞅虽然和大多数的改革者一样下场凄惨,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人废言,其变法的内容和其对后世政治的巨大影响力,仍然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新译商君书》
《史记今注》
《新译古文观止》
《中国学术思想史》
《韩非子集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