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赵林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
数理统计的任务是研究以有效的方式收集、整理和分析受到随机性影响的数据,以对所考察的问题作出推断、预测,直至为采取决策及行动提供依据或建议。数理统计方法在工农医等技术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及社会经济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某些数理统计学较发达的国家中,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更为显著。它在社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应用是抽样调查。经验证明,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抽样调查,其效果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全面调查的水平。因为在全面调查中,由于工作量过大,易于产生一些遗漏、重复和误记等错误,而且费钱费时。另外,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有定量化发展的趋势,例如人口学,确定一个合适的人口发展动态模型需要大量的观测资料,并使用包括统计方法在内的一些科学方法。在经济学中,定量化的趋势比其他社会科学部门更早更深,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就用于市场预测。现在,一系列的统计方法,从简单的回归分析方法到艰深的随机过程统计方法,都在数量经济学中获得了应用。
数理统计在其创建的时期,它的一个良好的特点就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例如,“试验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费歇尔等人在1923~1926年间,在进行田间试验中发展起来的。战后,由于工业和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其中,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目的的一些方面,如统计质量管理、抽样检验、可靠性统计等,应用特别普遍,且卓有成效。其他如试验设计(正交设计、回归设计等)、多元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也找到了不少新的应用领域。这在不小的程度上要归功于电子计算机,它使在战前发展起来的一些统计方法得以完全发挥其作用。人们对这门学科的重视也增加了,表现之一是,数理统计已成为各种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学习的一门课程。在理论方面,从专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和专著出版数量看,比战前时期大约增大了十倍,从事数理统计的专业人员也大幅度增加。
前些年有一位美籍华人学者在科学院作报告时谈到,数理统计在英国发展起来,一支向东传入印度,一支向西传入美国。后一支在理论和实用上都开花结果了,而前一支在理论上很有成绩,但在实用上未取得多大效果。这话符合实际情况且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日本的统计主要是战后从美国移植去的,发展比印度晚,而且直到现在,在理论方面仍比印度落后,但在应用上取得了很大效果,有助于日本的起飞。由此可见,一门学科的应用及其成效,很取决于社会方面的因素,并不是只要把学科发展起来,就会自动地得到应用。
在五十年代初期,我国的数理统计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空白,当时除了象许宝騄教授这样个别有国际声望的学者外,只是在北大与数学所等单位有很少量的工作者,一般高等学校的数学系无法开出这方面的课程。经过这三十年,应当说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仍是相当落后。由于这方面的统计资料知道的很不完全,无法作系统的分析比较,以下仅就我们和美国方面的情况谈一谈(我们自己的资料根据陈希孺教授在一次发言中的粗略估计,美国的资料有的是根据1980年访华的美国著名统计学家J.Kiefer 的谈话,因而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1.目前在科学院和高等学校中从事统计理论研究的人员,在一个分支上达到前沿且发表过有一定水平的工作的,估计不超过50人。几十年来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过有一定水平的数理统计工作的,估计在20~30人之间。据Kiefer 1980年讲,美国当时从事数理统计理论研究的在2,000人以上,近五年内发表过有一定水平的工作的,约有500人。
2.应用方面,当时美国从事应用统计工作的《包括研究者及其在工作中较多地使用统计方法且在本学科有一定水平者),约有十五万人,若估计其中有10%水平较高,也有近万人。我国这方面数字无人统计过,从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和某些片断情况的了解,估计这数字当是美国数字的百分之几,比方说1%~5%。
3.师资队伍方面,美国自1930年开办第一个与数学系并行的统计系以来,至今多数学校设有统计系,教师总人数无确切统计,但不少学校的课程表上所列课程,从理论到应用各方面有三、四十门之多。在我国,还没有一个学校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开设这方面的所有主要课程。不少学校设有概率统计教研室(有的是数学或应用数学教研室的一部分),人员一般是概率多于统计,统计教师估计约为数百人,按严格的标准要求,其中一部分还有待于提高。
4. 学生;美国每年从高校毕业的数理统计学生人数,与数学系毕业的学生数相当或略多。目前我国在高校中未设数理统计系,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只有少数大学的数学系有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开设有关课程,估计每年平均学生人数不足百人。不少学校的统计教师多是由别的分支改行而来,或毕业后经过培训者。
5.刊物和专著:美国至少有五种统计方面的专门刊物,每年发表约五千页左右,另有为数可能更多的技术报告。统计专著(包括教科书、应用和理论专著),仅就从“Book Review”上能看到的,每年至少百种以上。我国没有专门的数理统计杂志,不好相比,如以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数目看,近几年平均每年恐不到百页。
据美国一家杂志发表的统计资料,1974~1978年美国科技人员总数大约在248万~274万之间,其中从事理化的约25~28万,数学约10~11万,其中统计学约1.1~1.3万。这里所列统计学人数当是指从事理论和应用工作的人员中的水平较高者,在全部数学工作者中所占比例超过10%。
据统计,在美国统计师协会一万名左右的统计师中,从事于社会、经济领域工作的又占较大的比例,有56%从事于商业、企业的经济工作,有25%从事于社会领域的工作,有15%从事于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还有小部分人从事于培训和教育统计人才的工作。全部会员中99%是大学毕业生,其中37%取得了硕士学位,36%取得了博士学位。与此相比,我国统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少得可怜,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上是就队伍而言。就数理统计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科研工作的规模和水平而言,我们也是相当落后的。最近几年,不少数理统计工作者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包括数理统计在内的一整套科学管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也有了一些进展,但是并不能说已经引起了相当多的企事业*真正的重视,电视讲座以及短期训练班对于有些领导同志也只是听听而已,并没有想到实行,更谈不上有什么具体措施了。一方面,各行各业的科研,管理工作都离不开包括数理统计在内的科学方法,另一方面,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甚至科学工作者当中,懂得并能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解决本专业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的人才很少,其中有些还有待于提高。
鉴于以上情况,我认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广泛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于国民经济、科技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基本的一环。国家应当根据目前需要和长远目标,做好调研工作,根据需要与可能,有计划地培养和合理使用这方面的人才。数理统计专业工作者包括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以及从事应用统计研究的,前两部分人与第三部分人的比例,我个人认为大体上当为1:10。更重要的,是要使各行各业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学握必要的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并用之于他们各自的本行业务。数理统计能否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归根到底,要看这一部分人的水平和工作如何。数理统计专业工作者所起的作用,除参与国家一些急需项目的研究,大量的日常工作则是帮助和指导这一部分人的工作。因此,统计专业工作者所起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行各业是否有这方面的迫切要求,以及能否提出有关的问题。常常可以看到,在一些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并不感到应用包括数理统计在内的科学管理方法是当务之急,而在一些工业化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和部门,已经尝到了应用统计方法的甜头,有了这方面的迫切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应当特别重视对这一部分人进行必要的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的普及工作。我认为从现在开始,培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学校,包括大专院校和中专,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应当开设不同深度的数理统计的课程;与此同时,对在职人员应当分期分批进行短期轮训,或者开设电视讲座,以提高在职人员的统计水平。在企业一级,经过若干年的经营,应当建立一套相应的体制,建立从总统计师、统计师到统计员的完整体系,有关人员除掌握日前工业统计的知识之外,还应懂得如何应用基本的统计方法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给领导当好参谋。要在若干年内做到这一点,又必须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方面,目前的状况是数量太少,有的水平还有待于提高。采取的办法,一是有计划培养数理统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一是委托有条件的重点大学,开办教师进修班,进修期限当以一年半到二年为宜。高级人才的培养,除鼓励高级研究人员带硕士生和博士生之外,可以适当派遣一些基础较好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到国外学习一些短缺的有关分支和领域,以填补有关的空白。为了提高数理统计的学术水平,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国际交流,加强对国外先进国家发展动态的研究。在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上,我看是否可以把对导师的要求适当放宽一些,特别是硕士生的培养,应鼓励一切有能力的专家带硕士生。
关于专业人才的分配和合理使用,我觉得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不能不看到,一方面我们缺乏应用统计的人才,另一方面,数理统计专门化毕业的学生在分配后又常常不得不改行。原因何在,当需研究。
从事应用统计研究的专业人才,我觉得在目前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应当首先相对集中地用于国家急需的有关项目的研究上。也许可以在有条件的大城市试办一两个统计咨询中心。这必须在各行各业确有大量的数理统计问题提出来急需解决的时候才有可能。而这又取决于各行各业的领导、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是否真正懂一点数理统计。
目前,正在要求企事业的领导同志学习科学管理的方法,我觉得这是完全必要的。只要他们感到这事势在必行,非做不可,事情也就好办了。
文中大部分材料取自陈希孺教授1983年在中国数学会年会上的一次讲话。
——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