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齐物论原文翻译及赏析,庄子齐物论的全文及译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9 22:56:33

庄子内篇齐物论原文翻译及赏析,庄子齐物论的全文及译文(1)

道,行之而成;物 ,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以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于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译文:

道,走的人多了才能形成;事物的名称,叫的人多了才会被叫成那名。事物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它本来就是这样;事物为什么不是这样?是因为它本来就不是这样。这个事物为什么可以?因为可以,所以可以;这个事物为什么不可以?因为不可以,所以不可以。事物本来就有原因这样,也本来就有所可以。任何事物无不有它这样的原因,也无不有它不可以的理由。

所以像那些看起来不同的事物现象,比如举起一把草与举起一根房柱;丑陋的厉女与美女西施;诙谐、狡猾、奸诈、怪异,从道的角度来看,都是相通为一的。事物的分散,也是进行新的组成;它们的组成,也同时是毁坏的开始。事物没有不变的成与毁,都会恢复统一到一个过程之中。只有通权达变的人才理解相通为一的道理,才不会固执己见,而把它运用于日常事物中。庸就是用,能这样运用就是通。通才能有所得,有所得才近于道。因而这样做了,做了还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是道。

劳心费神追求一律,而不知不同就是同,就叫朝三。什么是朝三?养猴老人给猴子分栗子,说早上给三升,晚上给四升,猴子们都生气。又说,要不早上给四升,晚上给三升,猴子们都高兴。栗子和实际数量都没有变化,只是变了个时间顺序,而猴子们的喜怒情绪却不同。这就是事物复通为一的道理。所以圣人和合于是非,而止之于天地自然的均衡,这就是是与非并行不悖的两行。

古人的智慧在有些方面已经达到极致了。怎么达到了极致?比如有人认为,宇宙最开始并不存在具体的物质。这种认识也是到顶了,话说尽了,不能再说了。其次说,最开始有物质,只是这些物质没有分别。又其次说,有物质,也有分别,但是没有是非之争。事物之间是与非的分别及彰显,就造成了道的亏损、缺失,也造成了自我的喜爱与厌恶出现。事物真地有成与失吗?真地没有成与失吗?昭文从事鼓琴而琴技好,就是有成?昭文如果不从事鼓琴,就是有失吗?昭文爱好抚琴,师旷精于击鼓,惠子善于辩论(惠子经常辩论累了,就要靠在梧桐树下休息。所以以据梧代指辩论)。这三个人的智慧技艺都是出众的,所以有记载流传后世。只是因为个人喜好,而且技艺比众人好一点,要把这种好技艺显摆出来。把这些不该显耀的显耀出来,所以惠子才因辩论坚白而糊涂过了一生;昭文的儿子又子承父业,也终身无成。像他们这样就叫有成吗?如果这就是有成,那么我也跟他们不一样,我也是有成。如果他们这样还不算有成,那么我和众人谁都不能算有成。所以随意显耀没有定准的东西,正是圣人所要摒弃的。只有不固执己见,把事物通而为一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才是性慧之明表现的智慧。

解说:

天下万事万物的自然属性是怎么形成的?按照道家的观点,是由道提供材料和可能条件,然后由不同事物自己决定形成自己的样子。《齐物论》第一节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就是讲的这个意思。所以作者说,各种事物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之所以有可以,有不可以,都是有它自己原本的原因。事物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可以成,也可以毁;这些现象都是一样的,都统一在一个过程里面。把这种认识运用到日常,恒常的生活中;这样做了,还不去追寻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是得道。也就是明心见性,转识成智,把道的智慧融入了自性。与之相反,“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就是“朝三暮四”。把自己的心神意识,执着于事物的不同现象上,就会产生诸如朝三暮四这样毫无意义的分别。猴子因为执着于自己的贪心,哪怕分给自己栗子总数不变,但只要能在早上多吃一颗,也会高兴。由此可见,人们的自我意识,贪欲,首先来源于对事物的分别心。因为有你我的分别,才会有贵我而贱他的自我意识;才有我得你失的得失意识;才有满足自我的执着意识。得道圣人没有这些分别心和自我意识,所以才和于是非得失,把这些变化交给天地自然去实现均衡。这样才能使所有事物和谐相处,并行不悖。这就叫“两行”。人们进行道德修行,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两行”。

庄子内篇齐物论原文翻译及赏析,庄子齐物论的全文及译文(2)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