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书画皆精,被世人称作三绝。他一肚子学问,但44岁上才考中进士,49岁才被委任官职,做了个芝麻大的县令。他为人耿介刚直,所以不为时俗接纳,做了12年官,到离职的是时候,还是县令,而且还是因为得罪了大官才离职的。
郑板桥一生信奉“糊涂”哲学,他的“难得糊涂”无人不知。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来也不曾糊涂过。他任职从无积案,且断案公允。特别是他断案的时候,既能公正执法,更能体察百姓,同情弱小,而且诙谐有趣,令人捧腹之余,感受到他对百姓和弱势群体的一副热肠。
1、中国版的《威尼斯商人》
郑板桥在做潍县县令的时候,遇到一个财主跟一个农民打官司。升堂之后,财主抢先陈述,他说农民去年三月五日,借了他三两银子,立下契约,如若一年后不能归还银子,农民家的三亩良田就归财主家了。财主说着,还拿出了契约,呈给县太爷。郑板桥看了一下契约,看那上面写着:如若不能按期归还,三亩良田归债主耕种。契约上还有双方按的手印。
郑板桥于是就让农民陈述。农民说,他并不是故意延期不还。他三月三日,就带着银子去财主家还债,但是财主家却大门紧锁;他三月四日又去还债,财主家还是没人;三月五日去还债,财主家只有一个家丁,家丁说财主出门了,明天才能回来,家丁不敢擅自收钱。今天一大早去财主家再还债的时候,财主就把他扭送到县衙来了。
郑板桥问财主,晚还一天就不行吗。财主说一天也不行,一个时辰也不行,他按契约执行。
郑板桥又问农民,这契约是真的吗。农民说,是真的。但农民接着说,他宁愿拿六两银子还给财主。郑板桥问财主可行,财主断然拒绝,坚持要按契约办事,并请求县太爷秉公断案。
郑板桥于是劝财主说,你家有良田千顷,区区三亩地,对你来说无足轻重,而这三亩地却是农民全家的命根子,劝他网开一面,收下农民给的六两银子,郑板桥并且说,这可比高利贷的利息高多了。
但财主坚决不同意,并且威胁说,假如县太爷不能秉公断案,他就要上告济南府,甚至不惜告到京城里去。既然调解不成,郑板桥于是宣判:准予财主耕种农民家的三亩良田。
三亩良田归财主耕种以后,财主还真下了功夫,他家里有的是肥料和人手,三亩地被他家种得那真叫一个好。到了开镰收割的时候,财主却被县衙里派去的差役传到了大堂。郑板桥问财主,农民告你要收割他的庄稼,可有此事。财主说,县太爷真是健忘,那块地已经判给我了,我当然要收割啦。财主说着把去年郑板桥盖过大印的判词连同契约一并呈上。
郑板桥接过之后,一拍惊堂木,大胆刁民,这上面明明写着准予你耕种三亩良田,可没说准许你收割!财主一看,白纸黑字,真是这么写的,他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2、玉成一对偷情的僧尼
还是在潍县,郑板桥审理了一桩风流案。涉案的是一对年轻的僧尼,两人被绳捆索绑带到县衙,引来很多人围观。更有几个绅士模样的人对两人痛加指责,说他们僧尼通奸,既玷辱佛门,又有伤风化。郑板桥升堂之后,看到这一对僧尼面目清秀,先自生出几分爱怜。经询问,得知这一对年轻人原是青梅竹马,私定终身,但却遭到家长的反对。两人无奈只得出家。但出家后一个在崇仁寺,一个在大悲庵,相去不远,两人便时常幽会,时间久了,被好事的人发现,才有了今天的结局。
郑板桥弄清情况后,当即玉成这一对有情人,他判这一对年轻人无罪,并令其还俗,让他们在县衙大堂完婚。在场的绅士们都傻了眼,而百姓却欢呼雀跃,纷纷称赞郑青天。郑板桥当即赋诗一首:“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规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