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写手,一个语文老师,每当有家长或学生问起:有什么书可以推荐吗?我的回答中总有这一本《城南旧事》,不论他读小学还是高中。
《城南旧事》主人公小英子
我至今还能回忆起大学时读它的情景:那是一个春天的上午,宿舍里只有我一人,我坐在阳台上,一边啃着从食堂买来的馒头,一边读着书,温暖的阳光慢慢铺了过来,照在我的头上。三小时后,我合上书,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又一幅画面,有的美好,有的哀伤,有的甚至残忍……这都是英子告诉我的:一个孩童视角下老北京的人生世相,一段有关民国时代的悲伤往事。
老北京
本书时代背景很简单,讲述了英子7岁到13岁的童年记忆,即1924——1930年的老北京。
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辛亥革命犹如一层油,只附在了社会的表层,旧时代思想远不曾离去,新的各种主义又不断萌发,无数小人物的心酸悲苦在不断上演着。
1.混乱社会中,百姓的麻木与艰辛
疯子不是“疯子”
秀贞,第一章的主人公,原是个善良的姑娘,父母老实本分,以看护惠安馆并照顾同乡为业,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不想还是生出祸端来了:秀贞与一位大学生私定了终生,并且还偷偷怀了孕。没过多久,大学生一溜烟跑回了家乡,再也没有回来。秀贞生下了孩子,可随即便被自己的爹妈给扔了。因对大学生与孩子小桂子的执念太深,思念成疾,一时间无法接受这等残酷的现实,秀贞便一直处在半疯状态之中,整天呆坐着,既不闹,也不打人,只一味哭。
秀贞与英子
这种事总少不了多嘴之人,流言蜚语之下,那些麻木的看客一口咬定她是个疯子,嘱咐自己的小孩远离她,唯有善良的英子跟她成了朋友。她们聊起了天,聊起了曾经的美好:
青草长起来,绿叶发出来,妈妈说,我生在那个不冷不热的春天。
青草要黄了,绿叶快掉了,她是生在那不冷不热的秋天。那个时光,桂花倒是香的。
后来,聪明的英子发现自己最好的玩伴妞儿,便是秀贞口中的小桂子。在英子的帮助下,母女俩很快便相认了,只是这幸福太短暂,只一瞬就没了。
传统伦理的束缚,世俗的流言,时代的艰辛,人群的麻木,这一切的一切,造就了秀贞的悲剧性命运。唯有英子,成了她灰暗世界中的唯一一抹光亮。《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呼喊,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站在前方等着她。
秀贞与孩子最后的双双死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是某种解脱。试想,一位精神不太正常的弱女子,带着一个年幼的小女孩千里寻夫,在那个年代,可以预想到后面的遭遇会一件接着一件,这完全是个大概率事件,可以演绎出一幕又一幕《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