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纽约时报》上的报道
我们都知道上个世纪30到40年代,匈牙利正处于二战爆发前的欧洲。
那时,匈牙利还未从一战战败的阴影中缓过来,二战前的阴云又再卷土重来。
经济萧条、政治矛盾重重,文化自然陷入虚无,自*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
而这首阴郁的歌也非常符合当代氛围,广泛流行也并不出奇。
不过匈牙利自*率高并不是那个年代独有的,因为即使在现代,匈牙利也是全球最高自*率的国家之一。
微笑学校
当时也有另外一个炒作团队,针对匈牙利的高发自*率,竟开办起了一所“微笑学校”,收取高额费,来教导人们学会微笑。
然而根据照片上的穿着和环境,后来也遭到了不少人质疑。
这所“微笑学校”根本不是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而是在美国开办的,他们甚至还伪造了不少假照片。
一张“布达佩斯式”自*照片的诞生
不过,即便存在着不少的商业炒作成分,但并不能排除“黑色星期天”或其他艺术作品能引发自*热潮的可能性。
因为除了“黑色星期天”这首禁忌之歌外,就曾经却有一本著名的小说,被认为是致死率最高的小说。
《少年维特的烦恼》
这本书便是歌德创作的文学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了一个叫维特的少年,被爱情折磨的故事。
因为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位名花有主的姑娘,维特在走投无路中,选择了自*。
这本书在1812年战争前是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同时也掀起了一场愚蠢的自*模仿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