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怀若谷是什么时期的典故,子虚乌有的典故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22 04:24:34

1957年5月17日,重庆市黔江区东南角濯水镇,合作食堂正在开会。

食堂负责人张*首先发表讲话,让大家给自己提意见。

职工们连连发话:张*是个好领导嘛,没有啥子意见可提。

张*谦虚地说:“跟上级的要求相比,我还差得很远。”

大家看张*这么谦虚,更是七嘴八舌不断夸他,人群中有人随口说了一句:“张*可真是虚怀若谷啊。”

说这话的人,名叫刘正刚,是食堂的会计。

在场的都是清一色的农民,虽然有些人没有听懂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但从刘正刚说话的语气看,肯定是一句夸人的话嘛,也就没有人特别在意。

有人却很在意,他就是被夸的张*,他听了这话后,有一个眉头微微皱起的隐蔽表情,旋即恢复了原状。

张*不露声色,散会后,转身到当地公安部门走了一趟。

5月19日是星期天,食堂会计刘正刚早早起床,打算出去锻炼身体,他刚走出宿舍门,一辆警车停在门前。

从车上下来了5名荷枪实弹的公安干警,5支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他。

县公安局的张永辉股长走上前,对刘正刚说:

“郑蕴侠,你被捕了!”

虚怀若谷是什么时期的典故,子虚乌有的典故(1)

刘正刚,真名郑蕴侠,他不但是国民党特务,而且还是*点名要抓的大特务。

郑蕴侠,祖籍江西省临川,在四川重庆长大,郑蕴侠的祖父郑重光,在清朝末年任黄平县知县。

父亲郑宗尧,早年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在那里认识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加了推翻满清的革命。

孙中山发动的反清起义,郑宗尧大多都参加了,表现非常英勇。

郑宗尧因此受到孙中山的赏识,清廷被推翻后,他被调到孙中山的大元帅府任负责安保。

父亲投身革命,常年在外东奔西走,没有时间和机会陪伴和教育郑蕴侠。

不过郑蕴侠的母亲是大家闺秀,经常给他讲屈原、苏武、岳飞和文天祥的爱国故事。

受到母亲的熏陶,郑蕴侠从小立志报国,当一个民族英雄。

郑蕴侠从小学习刻苦勤奋,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法学院法律系。

如果不出意外,他将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法学家。可是在上学期间,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弃学从军。

当时有三名喝醉的英国水兵在大街上跟郑蕴侠的同学发生争执,将一名同学的腿打断,闻讯赶来的巡警将肇事的英国水兵拘留。

第二天当他们去跟警局交涉的时候,却被告知英国水兵已经被引渡到英租界,因为他们享有治外法权,中国的法律,奈何他们不得。

虚怀若谷是什么时期的典故,子虚乌有的典故(2)

此事给了郑蕴侠很大的触动,他才悲愤放弃了学习乱世中最是无用的法律,转而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四期学生。

黄埔军校有中国的”西点军校“之称,前六期学生尤为著名,真正的人才大部分都出在前四期。

尤其是第四期黄埔军校毕业生,可谓将星荟萃、名将如云。

北伐战争打响后,郑蕴侠参加了老师何应钦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在第一军军法处任职。

郑蕴侠曾经是上海法学院的高材生,在军法处工作,属于专业对口,因此轻车熟路,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受到何应钦好评。

这时的郑蕴侠才20岁,年轻有为、前途无量。

1928年初,国民党在中央组织部中设立专职情报的"党务调查科",郑蕴侠的人生轨迹发生改变。

陈果夫和陈立夫兄弟是浙江人,跟蒋介石是同乡。

虚怀若谷是什么时期的典故,子虚乌有的典故(3)

除此之外,他们跟蒋介石还有一层特殊关系,那就是他们的叔父陈其美,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同时也是蒋介石“革命”道路的引路人,是蒋介石的老师兼大哥,还跟蒋介石是生死之交。

陈其美被狗肉将军张宗昌刺*之后被暴尸三日,是蒋介石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收尸的。

所以蒋介石跟陈氏兄弟是一家人,陈氏兄弟创立中统就是为蒋介石清除异己,巩固蒋家王朝统治的。

因此,中统成立的时候,蒋介石给了陈氏兄弟一个特权,那就是无论哪个部门的优秀人才,你们都可以随便挑。

在此情况下,郑蕴侠被陈立夫兄弟看上了。

郑蕴侠是上海法学院和黄埔军校的双重高材生,精明能干,是非常难得的人才。

可何应钦就是不答应,不放人。

陈立夫逼不得已,只得亲自上门,向何应钦求情。

在此情况下,何应钦也拉不下脸面,毕竟陈氏兄弟是蒋介石的亲信,疏不间亲,自己是贵州人,跟蒋介石关系再铁也是外人。大家以后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何应钦只好忍痛割爱。

就这样,郑蕴侠到了中统,成为骨干分子。

虚怀若谷是什么时期的典故,子虚乌有的典故(4)

首页 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