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笔者需要说明的是,刘墉家族的五代进士,实际上是有“水分”的,因为刘墉和刘镮之属于恩荫举人。换句话说,刘墉和他的侄子刘镮之是因为是名臣之后,朝廷特赐以“举人”身份参加会试,因此才中了进士。用现在的话讲,人家属于特殊家庭的“保送生”。
在上述五代人中,刘墉正好是第四代。他出生于名门之后,同时又是宰相之子,相比于寒门子弟,刘墉不仅从小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同时,他还能继承刘家所有的政治资源,这样的刘墉,无异于衔着金钥匙而生。
雍正二年,刘墉三岁,其父刘统勋高中进士。在整个雍正朝,刘统勋积累了许多从政经验。乾隆登基伊始,为了制衡张廷玉等老臣,乾隆帝便开始培养新的政治势力,刘统勋是有名的能臣干吏,很快被乾隆提拔为内阁学士,此后数年,刘统勋一路高升,到了乾隆十六年,刘统勋已经官至刑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
此时的刘墉已经31岁,却仍未考中举人,这让作为翰林院掌院学士的刘统勋颇为尴尬。最终,刘统勋豁出老脸,向乾隆求了一个恩荫举人的名额给了刘墉。
科举之路就是这么奇怪,有些人不擅长考举人,不代表他考不上进士。
事实证明,作为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刘墉还是很有才华的,他当年以恩荫举人的身份通过会试和殿试,竟然夺得了二甲第二名。
乾隆在得知刘墉是刘统勋之子后,非常喜欢,不仅授予刘墉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后,还让刘墉担任翰林院编修,又升迁为翰林院侍讲。
有家族资源加持,又有乾隆皇帝的重视,一时间,刘墉仿佛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前途无量,让同僚同科们羡慕不已。
《孟子·离娄章句下》中有一句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意思是说,一个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君子,辛辛苦苦攒下来的事业和资源,五世之后就被挥霍殆尽了。而刘墉家族五代五进士,可以说是前赴后继。刘墉作为第四代人,奋四世之余烈,起点自然比其他人要高一点。
二、假罗锅,真清廉一些民间话本把刘墉描述成罗锅,也就是很严重的驼背。这其实只是坊间传闻,并不足为信。理由有两点:其一,在《清史稿》中,并没有刘墉驼背的任何记载。其二,在封建社会,朝廷对官员的外貌形象是有要求的,若是形体不佳,或有残疾,是不能参加科举的。
综上两点,笔者认为,刘墉不可能是个“罗锅”。所谓“刘罗锅”,可能是指他身材高大,经常弯着腰写字,进而在民间谬传。
刘墉虽然不是罗锅,但他的确是个清官,这还要从他的仕途说起。
刘墉的仕途开始比较顺利,意外很快来临。乾隆二十年,刘墉遭遇他仕途中的第一次挫折。乾隆二十年,刘墉突然被免官下狱。
《清史稿·列传第八十九》记载:
(乾隆)二十年,统勋得罪,并夺墉官下狱。
刘墉被下狱问罪,原因是他的父亲刘统勋这一年出事了。根据《清史稿·刘统勋传》的记载,这一年刘统勋升任陕甘总督(兼太子太傅),正好回部首领睦尔撒纳出兵侵扰伊犁。当时清廷在甘肃的兵力不足,刘统勋上奏建议退兵避其锋芒,而后图之。乾隆认为刘统勋不顾军威,是胆小怯懦,因此大发雷霆,问罪于刘统勋。作为刘统勋的儿子,刘墉遭到连坐而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