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刘墉仕途中第一次重大挫折。
不过,事后乾隆也明白,刘统勋比起那些缄默不言的官员,已属难得。因此,不久后,刘统勋起复,刘墉自然也官复原职。
乾隆二十一年,刘墉被任命为广西乡试正考官,这是他第一次离开京城到地方上为官。从这一刻起,他立志做一个清廉自守的官吏。
当年广西乡试,刘墉雷厉风行,严明纪律,最终没有一位考生敢送礼托情,更无人徇私舞弊。四个月后,刘墉被乾隆任命为安徽学政。刘墉赴任后,发现安徽对底层的学子们管理非常混乱,因此多次上书,提出诸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得到了乾隆的肯定。
接下来的十余年,刘墉先后担任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冀宁道台、陕西按察使等要职,刘墉每到一处,都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因为四个字,刘墉“清廉为民”。
清朝到了乾隆中后期,政治已不如雍正时期清明,官吏贪腐成风,百姓恨不能言,这时候的刘墉,宛若官场的一股清流,让百姓欣喜万分。笔者举例说明:
第一个例子:乾隆三十四年,刘墉担任江宁知府,他到任后连破几起贪腐大案,振奋民心。《清史稿》云:
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
意思是说:刘墉公正清廉,声名远播,连足不出户的妇女都佩服刘墉的品行,大家都把他比作北宋时期的包拯。
第二个例子:乾隆四十五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水灾泛滥,官吏贪腐,盗贼猖獗。刘墉到任后,一方面紧急救灾,疏洪储粮,另一方面严打盗贼,而私底下却严查贪官。仅仅一年时间,刘墉查办十多位贪官,一年后,当地盗贼再无影踪,库银充实,粮库充盈。
第三个例子:乾隆四十七年,山东巡抚国泰贪腐营私,遭到御史钱沣的弹劾。乾隆派刘墉、和珅同往济南府审理国泰案。和珅收受贿赂,有意偏袒国泰,但刘墉却铁面无私,顶住压力坚持正义,最终让国泰伏法。这桩案件后来被民间话本演绎成了通俗小说《刘公案》。事实上,也就是这件事之后,和珅逐渐开始针对刘墉。
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北宋学者刘敞曾用“识清气劲,直而不挠,凛乎有岁寒之操”来评价包拯,笔者认为,这句话用在刘墉身上,也不违和。
三、宦海沉浮,五次被贬。刘墉在乾隆年间的仕途经历可谓宦海沉浮,他5次被贬,下过狱、充过军,历尽苦楚。上问题到,乾隆二十年,刘墉因父亲刘统勋案被免职下狱,而后复职。
乾隆三十年,刘墉任冀宁道台,次年,有人向朝廷举报,说刘墉所管辖的曲阳县库银被县令侵吞。经乾隆帝派人查实,曲阳县县令罪证确凿,但因为曲阳县归刘墉所辖,侵吞时间又在刘墉的任期内,刘墉有失察之罪。乾隆帝大怒,发配刘墉充军。《清史稿·刘墉传》云:
以官知府时失察僚属侵帑,发军台效力。
这是刘墉第二次被贬。次年,刘墉被乾隆帝赦免,再一年,他担任江宁知府,他吸取教训,在江宁留下了公正清廉的名声。
乾隆三十七年,刘墉调任陕西按察使,陕西曾是他父亲刘统勋(曾任陕甘总督)的地盘,因此,刘墉在山西顺利地查出了两起大案。不过,次年十一月,其父刘统勋病逝,按制,刘墉辞官回乡守孝三年。三年后,担任《四库全书》副总裁。此后辗转多地为官。乾隆四十六年,刘墉升任督察员左都御史。
当时,朝廷中有四大势力,分别是以阿桂为首的武将派;以和珅为首的贪官;以钱沣为首的反对派,和以刘墉为首的御史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