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刘墉和和珅并无直接冲突,但到了乾隆四十七年,“刘公案”之后,和珅纠集党羽暗中打压刘墉,因此刘墉的日子不太好过。
民间说刘墉是和珅最大的对手,其实有些夸大其词,尤其是在乾隆四十九年之后,和珅大权独揽,刘墉和和珅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人物。再加上和珅日渐得到乾隆的宠信,所以,在乾隆末期,刘墉的仕途是憋屈的。
乾隆五十二年,经和珅党羽的弹劾,刘墉因为泄露皇帝与嵇璜、曹文埴的谈话内容而被贬去协办大学士之职。这是刘墉第三次被贬。
次年,又是经和珅党羽弹劾,刘墉监管的国子监发生“考生行贿事件”,刘墉再次被贬。
乾隆五十四年四月,刘墉担任上书房总师傅,有一天,皇子和师傅们没有按时到上书房上课。乾隆认为,刘墉作为总师傅,应该对此事负责。遂将刘墉降为吏部侍郎。
这是刘墉第五次被贬,史料中没有记载有和珅及其党羽的参与。但明显可以看出,乾隆帝对刘墉日渐苛刻。因为在乾隆晚年,刘墉除了被贬官外,还有很多被皇帝批评的记录。
纵观刘墉五次被贬的记录,第一次因为父亲的“连坐”,可以说较为无辜。第二次因为失察之罪,不可推脱,这一次对刘墉后面的仕途帮助很大,也为他指引了“清廉”的方向。但后面三次并非大的过错,这些过错如果发生在和珅身上,乾隆帝或许会一笑置之,但刘墉不同,他已经失去在乾隆心目中的位置,因此,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
刘墉的情况,直到乾隆五十九年才得到一些改观。乾隆五十九年,刘墉低调隐忍了几年后,在嘉亲王(后来的嘉庆帝)的推荐下,被乾隆帝提拔为吏部尚书。当时乾隆帝认为“刘墉太过懒散,只是当下无人可用,才提拔刘墉”。
此时,刘墉学会了与和珅虚与委蛇,和珅也不把打击的对象对准刘墉。嘉庆元年,乾隆帝退位,嘉庆帝颙琰登基。此时,乾隆位居太上皇,虽不在其位,但仍是大清朝的实际掌控者。新老交替之时,大臣们都在打着小算盘,刘墉更是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刘墉知道,只待新帝掌权,权臣和珅终将落幕。
四、为官55年,活了85岁嘉庆二年五月,山东黄河决口,嘉庆帝在征得太上皇的同意后,决定派遣刘墉到山东办案,协同查看黄河决口的情况。此时的刘墉已经77岁,他赤脚来到黄河岸边,看着无情的河水肆虐庄稼,看到百姓流离失所,他不禁流泪。刘墉回到驿馆,恳请朝廷火速调来粮米救灾,同时派人在决口处修筑堤坝,疏导下游河水。他的建议被嘉庆帝一一采纳。
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嘉庆帝一方面命和珅总理丧事,另一方面秘密筹谋查办和珅。在审问和珅的人选上,嘉庆认为刘墉等三人最为合适,最终,刘墉和王杰、董诰三人共同审理和珅案,火速扳倒和珅及其党羽,为清朝清理了一位大贪官。
和珅案结束之后,嘉庆帝加封刘墉为太子少保。此时刘墉虽然年近80岁,但脚步轻健、目光如炬,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大清王朝的新气象。《清史稿·刘墉传》记载:
疏陈漕政,佥丁不慎,途中盗米,致有凿舟自沉,或鬻及樯舵,舟存而不可用,请饬各行省佥丁宜求殷实,皆如所议行。
新朝新气象,刘墉继续为民请命。他上书嘉庆帝,希望嘉庆帝能够改变漕运中的漏洞。在奏折中,刘墉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嘉庆帝看后非常感动,批准了刘墉的建议。
嘉庆七年,皇帝携百官到热河狩猎,刘墉奉旨留在京城主持朝政。他德高望重,处事公正,六部官员对他都非常信服。嘉庆帝返京后,对刘墉评价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