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全国1卷高考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分析】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来自于历史,体现了文史不分家的特点。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让学生感受历史,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历史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各有特点,如
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的宽容、大格局、知人善用;
鲍叔对管仲超越利益之上的纯真友情、举贤让能的人格魅力;
管仲适时而变、感知遇之恩、卓越的政治才华等。
注意作文要求,写感触最深的一位,注意是在三人的对比中选择,也就是选好主体人物。但是不能只写一位人物面不顾其他;如果选取了一位主要人物,那么在论述时还是要兼顾次要人物,作文要有三位人物关系的思辨分析。毕竟,三人的关系,在历史事件中是一体的,互为作用,互相关联。
审题训练03
训练3【湖北省2022届高三暑期8月学科能力测试联考试题】
《资治通鉴》开篇记载了这个故事: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高大俊美,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他唯一的不足是不够宽仁。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不能按照仁义的标准行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却认为智瑶的性格能担负起在险恶的斗争中将家族发扬光大的使命,过分宽仁的族长可能让家族一败涂地。智果因此脱离智族家族。后来智瑶果然凭借个人的才智和力量使智家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家族。但其咄咄逼人的行事风格迫使韩赵魏三家结盟,共同对付智家。最终在三家的联合进攻下智瑶失败,智家被灭族。只有智果一支得以保全。
你在网络上参加了一个名为“读史明智”的社群,大家围绕上述材料组织了一次交流分享。上面故事哪一点让你感触最深?请将你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一篇发言稿。
【材料审读】 题目材料内容主要陈述一个历史故事。材料中有三个主要人物,智瑶、智宣子、智果,故事的中心人物应为智瑶;智宣子和智果对智瑶持不同看法,也就有两种不同结果,前者族灭,后者得以保全。对智瑶的认识可借助智果的评价,抓住关键句“他唯一的不足是不够宽仁”“不能接照仁义的标准行事”,扣出关键词语“宽仁”“仁义”。
题目材料暗含的思辨话题。智瑶的长处和短处,这是表层思辨话题;智瑶长处很多,短处只有一个,恰恰是“不够宽仁”这一短处使其致命。深层思辨话题是在“读史明智,读史修身”中立德树人,引导考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在“智”与“仁”,也就是在才与德的思辨中帮助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立意思考】材料中的三个人物,可以取不同立意。
从智瑶的角度看,常怀一颗宽仁的心,崇尚和平,不滥用武力,这是一点。
智宣子角度:智宣子择人失败的原因是弄错了“才德”之间的关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历史告诉我们选人标准。
智果角度:智果阅人精准,眼光独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最终保全族人,可见做一个有远见的人多么重要。注意,话题虽然是多个角度,但是从智瑶的角度切入,谈“宽仁”,是这篇作文的最佳立意。
作文的最佳立意是从智瑶的角度谈“宽仁”。
无论取谁来立意,都不能单论一人,要兼顾其他二人。如选择智瑶,肯定其智的一面,指出其不够仁义的一面;那么在行文中可以带一笔智果的远见,也可带一笔智宣子的用的不当,导致灭族悲剧。
审题训练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