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文选刊
一
高考作文回顾(2021-2023)
2021年教育部命制四套试题作文:
2021年新高考Ⅰ卷:《新青年》(强弱之变)
2021新高考Ⅱ卷:书法悟人生(“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
2021年全国甲卷:建党100周年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为与有为)
2021年全国乙卷:射箭悟人生(“修身、矫思、立义”)
2022年教育部命制四套试题作文:
2022年新高考Ⅰ卷:围棋悟人生(“本手、俗手、妙手”)
2022新高考Ⅱ卷:建团百年(“选择·创造·未来”)
2022年全国甲卷:《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移用、借用、创造)
2022年全国乙卷:“双奥之城”北京(“跨越,再跨越”)
2023年教育部命制四套试题作文:
2023年新课标Ⅰ卷:好故事是有力量的
2023新课标Ⅱ卷: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少年学习、生活、成长空间)
2023年全国甲卷:“技术发展”对人的意义
2023年全国乙卷:一花独放不是春(合作共赢)
2024年教育部命制的九省联考四套试题作文:
安徽、贵州卷:文化遗产
广西、吉林卷:亲人、朋友之间送礼还是送钱
河南、黑龙江、甘肃卷:交错带(单概念作文)
新疆、江西卷:报考大学时专业选择
二
比较探寻规律
1.从作文主题上看,立德树人是基点。2021年建党百年,2022年建团百年,2023年讲好中国故事,科技发展与人的生活,合作共赢等重大时事热点问题,都在作文题中得到展现。新高考试题历经多年积累,试题不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活实践。当年时政热点值得关注。
2.从作文类型来看,思辨话题是重点。2021年思辨:全国高考,有8套试题,其中有5套作文呈现出关系型思辨性作文。全国甲试卷“有为与可为”,全国新高考Ⅰ卷“强与弱”,北京卷“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上海卷“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浙江卷“取与舍”。2022后思辨:高考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的“选择·创造·未来”,2022高考全国乙卷的“跨越,再跨越。”2023年的“青少年成长空间”,““技术发展”对人的意义”;“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等均为思辨性话题。
3.从作文材料来看,审题立意是难点。2021年新高考卷的写作试题,材料多有辩证意味,更需要感悟思考,富有哲理,思辨意味浓,思维强度加大。2022年,同是思辨话题,变化很明显,多呈现三元关系,2023年四套命题虽有变化,但本质上仍是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命题坚持价值引领,注重思辨。2024年的九省联考四道命题,表面上没有思辨,实际上并没有脱离思辨的航道,而是希望在思辨的理论性和具体生活的实践性之间达成一个平衡,话题内容在广度上拓展,带来深度思考上的难度。同时注重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而言,第一步重点,也是难点,就是审题立意要过材料关。
三
2024年九省联考启示
九省联考给我们提供了四套作文,分别是“选专业”“送礼还是送钱”“交带”“文化遗产”。
这四道作文题一经面世,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呼声最高的莫过于:
“新高考不走思辨了吗?”
其实,恰恰相反,这四道作文题并没有脱离思辨的航道,而是希望在思辨的理论性和具体生活的实践性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既不走高度抽象、过分哲学化乃至脱离生活的纯理论路线,也不走一味堆砌实例素材、社会热点的假大空路线,而是试图聚焦学生个体,问出“元芳,你怎么看?”的问题。
从这四道作文题目看,命题材料的表述简练,任务指向明了,大大降低了审题门槛。由此可见,备战2024年高考,还得保持定力,扎实练好基本功。
一是关注社会生活,为时而著。综观四道作文试题,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无一不在引导考生时刻关注社会,密切联系生活。二是注重思辨写作,深入开掘。思辨性,就是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注意作文材料中诸多关系的阐发,学会对立辩证、多角度分析、多层面论证说理。
四
2024考前作文重点题型复习
从2021到2023,再到2024教育部九省联考,作文一直处在重要转型中。这些变化是连续性的,从新老高考的“交错带”过渡的平稳性角度考虑,2024高考作文当然肯定会有一些新变化,但不可能有大变化。2024年高考考前作文“四个关注”:
1.要关注时事政治作文。预测2024年高考四套试题中,至少有一道时政素材的作文题。
高考命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激励学生,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时政角度分析,每年高考作文都有不同程度涉及。
2022年语文全国乙卷作文围绕“北京:双奥之城”组织信息,集中体现新时代我国在体育、科技、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卓越与跨越,引导学生体会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的国家力量和制度优势,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2022年新高考Ⅱ卷发建团百年为时代背景,材料从科学家、摄影家和建筑家三个人物的职业选择、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切入,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023年新课标Ⅰ卷体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故事,其中中国故事,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等热点话题,在此题中均有涵盖。2023年的全国甲卷及全国乙卷分别涉及科技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政大事。2024年的九省联考涉及的是文化传承、社会变迁的交错带、专业选择等时政题材。
故大胆推想,2024年命题将延续这一风格,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
关注时政,不仅是为写时事类作文的需要,也是丰富作文素材的必须。无论是写哪一类的作文,考生都需要联系社会现实来论述观点,而最新鲜的时事素材是我们的首选。一句话:时政热点要关注,时政素材要积累。
2.要关注思辨作文。预测,2024年高考的四套试题中,思辨话题仍然是大概率。
思辨作文和主体方向是不会改变的。作文材料会给出思辨的双方或多方,让考生对其中的思辨关系加以阐述,难度在于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怎样找准角度怎样把思辨关系说清、怎样联系社会现实把道理说透彻。
3.要关注传统文化。预测,传统文化题材作文也是大概率,主要表现在作文材料取材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考语文命题的文化要素,构成命题的重要内容。作文中的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作文材料中,以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名言名句、文化现象等形式出现,“取材传统,观照现实,照亮当世”,让考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辨性、批判性、创新性思考,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对传统文化进行新时代的传承和发扬。
4.要关注美育话题。预测,美育或者含有美育话题的作文有可能出现。
“五育”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五育”并举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教育方式。“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成为高考命题要求。“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内容之一。德体劳在往年高考作文中出现过,2024年,美育是可选的重要话题。
5.漫画作文,有可能出现。
漫画作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作文形式,需要考生对漫画进行解读和分析,理解漫画所表达的主题和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这种作文形式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需要考生对漫画所涉及的话题有一定的了解和思考。
虽然漫画作文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不高,但考生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作文形式。
五
阅读例文,有备而来,迎战高考
01
砥砺前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走过千山万水,还要跋山涉水;跨过雄关险隘,还要闯关夺隘。
这是**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四周年招待会上的一句重要讲话。国家如此,人生亦然。
作为青年人,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受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踔厉向前,笃行不怠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年前,屈原喟然长叹。如今,“走过千山万水,还要跋山涉水;跨过雄关险隘,还要闯关夺隘”,新时代领路人如是说。生命不息,求索不止,就像时间的长河,片刻不停地奔涌向前。人生亦然,在路上,没有人能扼住生命前行的脚步,或匍匐行进,或砥砺前往,或戮力向前。青年我辈,自当踔厉向前,笃行不怠。
风雨飘摇时,俯下身,匍匐前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曾经,国事危笃,大厦将倾,中华民族岌岌可危,前路一片迷茫,无数爱国志士匍匐前行,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严复的睁开眼睛看世界,梁启超的为国奔走,林觉民的一片赤诚,他们在风雨如磐的暗夜之中,俯身匍匐,以己之力,前行不止。如今,物阜民丰,生活优渥,可是,年青一代太缺少历练和沉潜,故而,踵武前贤,在求学路上,束己修身,我辈更需匍匐前行。只有能匍匐前行,才可以踔厉向前,笃行不怠。
道路崎岖时,昂起头,砥砺前行。时下有一句很流行,“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忍着不适,承受着不甘,经历磨炼,克服困难,砥砺前行。没有人随随便成功,历经磨砺始得玉成。笑对苦难,昂然前行,江梦南不惧疾患,收获学业硕果累累;从脑瘫少年到“阿甘”厂长,44岁的陆鸿“感动中国”。若没有伤痛,伤口就难以长出翅膀,他们砥砺前行,不惧坎坷。我辈青年,面对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建功立业更需磨砺,不断前行。砥砺奋进,无畏艰难,踔厉向前,笃行不怠。
创榛辟莽时,挽起手,戮力前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万物互联,天下大同,与人合作,勠力向前。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形成合力才能走的更远。更何况在这个性张扬的时代,最需要团队合作,所以,青年想要有更大的进步,必须学会与人合作,戮力前行。中国航空航天团队,国测一大队,北斗导航团队——精诚合作,相互协调,前行的路上,只有手挽手,肩并肩才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合作共赢,勠力团结,我辈青年干事创业不断前行。建功新时代,我辈当勠力,踔厉向前,笃行不怠。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踔厉向前,笃行不怠。在路上,不要停下前行的脚步。阿尔卑斯山谷的路牌上写着“慢慢走,风景在路上”,是啊,只有不断前行,才能看得见一路的彧彧花繁。世间百味在路上,出发!
02
甲骨文“立”
(2024·南京盐城·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图所示,甲骨文中的“立”字,是一个四肢舒展的人直立于大地之上的形象。“立”字原本也兼有“位”的意思,“人”下面的一条横线,标记了所处的位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青年当自立,添光汇星河
甲骨文中,一个人直立于大地之上便是“立”,而那条代表大地的横线,则标注了人所处的位置。一个“立”字蕴含着老祖宗的大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风貌。吾辈青年当自立,在自己的位置上,用自身行动将其内涵发扬光大。
孔夫子云:“三十而立。”作为青年人,我们应当如何直立于大地之上呢?“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心有热爱,志向远大,品格坚毅,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之中立稳自己。席嘉琪十二岁在国际街舞大赛中斩获金牌,她将外界源源不断的质疑和施压化作自己成长的养料,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一往无前,熠熠生辉。盲人小提琴演奏家马奕菲,童年初学小提琴时显现出毫无天赋的笨拙,但她凭借自己对琴声的热爱,执着于初心,终于以一首《雪花》惊艳了冬残奥会的舞台,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不为逆境所打倒,冲波逆折之后仍能扶摇直上,这是青年自立最美的模样。立于寒风乱石之中,仍然能够绽放自己的光芒。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青年自立,还要“立”于勇气之上,方能展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理工科学霸洪昊昀打破世人对选美的偏见,在世界小姐比赛中表现优异。“没有人是被他人定义的,学霸也可以在舞台上放光发热。”面对记者的提问,洪昊昀浅浅笑着,但她的眼中透露出来的是坚毅、是勇敢、是自信、是浪遏飞舟的潇洒。
新时代领路人强调:“如今我们身处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之中,应抓住机遇,促进自身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在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蓝图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立足现实,拼搏奋斗。00后的我们生来就是网络原住民,更应趁着如此注脚,让个人追随科技进步,增强掌控数据时代的本领,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自己的领域上,如烟火一般,有一分热发一分热,有一份光就发一份光。微光闪耀,足以汇集成满天星河。
当代青年,生逢盛世,当直立于天地之间,心怀远志,立足当下,勤奋学习、砥砺奋进,在自立自强的道路上,担当尽责,多作贡献,向祖国人民交出青春优秀的答卷。
03
走出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出”是人生的一个方向,“出”是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自己之前的舒适区……走出去,你才会有阅历,有沉淀,有气质;走出去,才能与世界同呼吸、共发展、齐分享。当然,走出去也是有风险的,收获可能要以选择为前提,甚至以舍弃为代价。
对于“走出去”这个话题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走出去:从必须到勇敢
人生有多种选择:或三五好友“悟言一室之内”,或一人独坐焚香竟夜读书,不能说不会增长阅历,陶冶性情,增添气质;但是走出去,与世界“同呼吸,齐分享”则是另一番广阔的天地。二者不能相互代替。走出去是另一种陶冶和沉淀。尤其是青年,必须走出去,勇敢走出去。
为什么青年要走出去?
一是与时俱进:历史发展必然走向全球化。从非洲出发的人类脚步到大航海时代的烈烈帆影,从铁路、飞机、电报、电话的发明到网络通信、5G技术、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世界从未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让人们从鸡犬相闻的农家小院走向互联互通的“地球村”;商业、金融、信息和交通构筑的现代立体网络,织就了我们的当今生活;求学、就业、社交、旅游……这些活动无一不要走出去。走出去是工业化、商业化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是个性绽放:个人发展必然走向开放化。封闭,可能会很安定,但也必然保守。长时间的封闭也必然走向落后。荀子说“学不可以已”“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说明人是可以改变且必须改变的,这就是发展。就像美国与中国的贸易脱钩、芯片断供不能阻挡华为5G手机上市一样,互联互通、共享共荣的时代,如钱塘潮势不可挡。抓住机遇,年轻人要勇立时代潮头。
诚然,走出去有风险,创业未必人人成功,求学未必人人成才。负笈前行,长途漫漫,一路艰辛。玄奘西行求法,鲁迅东渡求知,皆是如此。叶嘉莹先生也曾说过:“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或许这就是人生。
然而,人生不能因噎废食。总有一些人因此不思进取,甘为人后;或自怨自艾,畏首畏尾;或自私自利,小院高墙。前者如晚清的中国,闭关锁国;后者如当今的美国,构筑壁垒。殊不知,真正懂得生命哲学的人或国家,总是以开放的心态拥世界入怀。这样的人即使足不出户,也是“走出去”了。走出去不一定如徐霞客踏遍祖国千山万水,饱览神州锦绣河山。据说康德一生未离开他生活的德国小镇,可是依然关心头上的苍穹和内心的道德律。哪一个贤才不是以开放之心日有精进?走出去,首先是精神的开放、勇敢、自由和独立。这也应该是生命本然的样子。
所以,不管脚在哪里,心首先要走出去。走出去,才知道自己的视野多么有限,更知道自己的可能多么无限。一点风险没有,终将一事无成。因为生命的哲学就是绽放的哲学,生命的过程就是自我雕塑的过程,它不可能没有取舍和疼痛。
走出去是青年人最好的选择。我们要勇敢挑战自己,借得一双翅膀,搏击万里长空。
04
量化生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今不少中小学生都有一周每天每个时间段的自律打卡本或自律打卡表,用各种色标记全天时间轴;一些青年参加了诸如30天运动打卡训练营或百日阅读自律营,每天标记这是完成的第几天,距离目标还差几天:一些成年人每次吃饭都会带上一台电子秤,计算食物精确到克来控制热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生活数字化,并把这种新方式命名为“量化生活”。
量化人生目标、精确时间管理让人生具有目标感、掌控感,但也带来了一些思考:人的生活究竟能否被量化?人生必须量化吗?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生活追求量化,人生非必幸福
“量化生活”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既感叹于生活也能被量化的同时,也不禁发出疑问,量化生活是否等于幸福生活?我认为,充实而又幸福的生活,不能仅仅依靠量化来实现。
量化生活的出现,暗含了当代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当代社会的特点即“快节奏”。虽然物质生活早已富足,但人们却并没有对生活得到满足。如何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幸福,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于科技。“量化生活”即为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与高科技、快节奏的时代特点融合产物,通过科技将生活转化为数据,再将数据达到预期值,即达到了所谓的“理想生活”。
量化生活提高了生活之效率,但未必提高了生活之质量。
一方面,我们不可否认,量化生活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有针对性与计划性的做事。但另一方面,过度的量化反而使我们压力倍增,毕竟,生活中总是有些事物是不能被量化的,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若亲情,友情被冰冷的数字代替,那么人们就会失去人类最本质的情感走向,孤独与空虚。并且,计划被打乱的烦躁,目标未完成的气馁,在朋友圈打卡、晒步数,互相攀比,让人们逐渐忘记了一开始去量化生活的初心,不自觉陷入内卷、盲目攀比的怪圈,使人们的精神内耗不减反增。总之,“量化生活”不等于“高质量生活”,仅仅去“量化”并不能得到我们真正想要的充实又幸福的生活。
我们应如何去看待“量化生活”?又如何去追求生活的质量呢?
我认为,适度量化,用心热爱与感受生活,并行不悖。
我们可以适度地量化一下我们的生活,如量化一下时间,使我们每天过的充实,量化一下身体,每天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适度量化可以使我们舍弃生活中一些不必要的杂冗,轻装上阵。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品味生活中那些无法用数字代替的酸甜苦辣,更加勇敢直面我们内心的情感。如芥川龙之介所言,“我们应学会在细小的生活中体味无上甘露”,增加我们对生活的充实感与获得感。
总之,“量化生活”并非高质量生活,若追求生活的质量,除了适度量化之外,还应用心体验生活,看到生活中无法用数据代替的部分。
05
品诗词魅力,悟当代价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芣苢》流露了“采采芣苢”的快乐,《短歌行》表达了对“天下归心”的渴望,《归园田居》抒写了“复得返自然”的淡泊,《梦游天姥吟留别》体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坚守……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为进一步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你所在班级拟举行“品诗词魅力,悟当代价值”主题阅读分享会,分享阅读体验与思考。请结合你学习过的古诗词,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诗词,使人心不死,文明不息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诗词,使人心不死,文明不息”。
这段时间,语文老师一直在检查大家古诗词的背诵情况,我私下听到有同学抱怨说:都21世纪了,为什么还要读古诗词?今天我就想告诉大家我对古诗词的看法:读古诗词,了解上下千年历史,纵横万里华夏,千万诗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可以纳入我们的眼底、心中;在诗词中来体验人生百态,看到更大的世界。古诗词,使人心不死,文明不息。
古诗词使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感知到诗意的美。从个人角度来看,古诗词使人更易感知美,悟到理。很多人都感慨,出门旅游的时间太少,即使出了门,处处都是人,也无风景可欣赏。殊不知生活中从不缺少美。春日,当别人感慨阴雨绵绵,春风乍紧时,读过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人却能领会另一种清新活泼之美。夏日,当别人厌烦,烈日炎炎,蝉声嘶哑时,读过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人却能在夏夜感受到山林的静谧之美。秋日,当别人哀伤秋风萧瑟,万物寂寥时,读过韩愈“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的人却能体验将目光伸向高空的广阔美。冬日,当别人抱怨,天寒地冻,单调冷清时,读过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人却能在冰天雪地里发现别样的豪放美……
古诗词所带给我们的是各种不一样的美,它能让我们给寻常景物加上一层文化美的滤镜,舟是李白的轻舟,驴是陆游的毛驴,普通事物在腹有诗词的人眼里不再普通,他们借古人的眼看到了古人所看的景,发现了古人所感的美,收获到一般人无法体验的快乐。
古诗词使人得以丰富人生的阅历,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启迪。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对万事万物有了足够的见识才能获得更丰厚的阅历和智慧。而在现实社会中,尤其对我们学生而言,通过亲身体验去探索宇宙人生的道理是不切实际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拿来主义”,睿智的先人总结好的见解,为何不学习呢?“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虽然还不能拥有爱情,但在《诗经》中,我们知道了真正的爱情是相濡以沫,至死不渝。“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即使才刚刚进入真理的大门,但在《离*》中,我们知道了追求真理的道路需要我们素履以往,一苇以航。“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算我们没有苏子坎坷跌宕的人生经历,但在《定风波》中,我们知道了在失败、打击的面前,我们要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心态……
没有古诗词,何来见识?何来阅历?何来素养?当我们为古诗词里的睿智哲思所震撼时,就与先人产生了共鸣,这是一种跨时空的交流,当我们与古诗词中的思想共鸣时,封存在其中的文化内涵就无声息地迸发出来。陈寅恪先生在《王国维先生纪念碑》中所言“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同样可用于古诗词的价值。它们所蕴含的理性之思考,会永远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亘古不衰地照耀一代又一代的人。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它能表现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表现不出的意境,也正因为如此,身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我们更应该珍视它,不是束之高阁,也不是弃掷逦迤,而是应正视并学习,唯有给古诗词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叶嘉莹女士曾说“诗词可以使人心不死”,诗词贮存着中国文化,当我们与先辈用同样的黑眼珠打量周遭景色,当我们与先辈同受一则道理的启迪,沐浴在诗词永恒的智慧下,人心,怎会死呢?当所有人都感受到诗词之魅力时,给整个民族带来的,是文明的生生不息。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真题再现
【2024·安徽合肥·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未来还在我们看不见的路上;也有人说,未来已经走到我们中间。未来带给人的这种奇妙感受,存在于日常生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之中。
请结合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本题提供的材料是一段关于对未来不同看法的表述。材料的核心观点围绕“未来”展开,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认知视角:
1. 未来还在我们看不见的路上。这一观点强调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尚未到来,仍隐藏在时间的远方。它可能意味着未来充满未知挑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创造;也可能暗含未来的发展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点滴中积累、逐步实现。
2. 未来已经走到我们中间。这一观点认为未来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显现出端倪,通过科技、文化、社会、历史等各个领域的变革与进步,我们正在与未来产生交互。它可能指向我们正在体验并塑造未来的过程,或是指科技进步、观念更新等使得未来元素已融入当下生活。
审题立意
审题时应紧扣“未来”这一核心话题,同时兼顾两种对立统一的观点,提炼出对未来具有深度思考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立意。以下是几种可能的立意方向:
1. 把握当下,共筑未来。结合两种观点,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同时利用现有条件,参与并推动未来的发展。
2. 未来已来,创新引领。聚焦科技创新对当今社会的深远影响,论述科技创新如何将未来趋势引入现实生活,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持续创新来塑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 传承与变革。未来在历史文化脉络中显现:探讨文化传承与社会变迁如何交织呈现未来图景,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对未来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未来。
4. 未来视角下的责任与抉择。结合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讨论在面对未来挑战与机遇时,青年人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做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明智抉择。
或
1. 未来的不确定性。可以探讨人类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以及面对未来时的期待、焦虑与勇气。
2. 未来的现实性。可以分析现代科技、社会变迁如何塑造着我们的未来,以及我们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3. 未来与日常生活的交融。可以描写未来元素如何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及这种交融带来的种种影响。
4. 未来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可以探讨未来对文化传承的推动和冲击,以及如何在未来的浪潮中保持文化的根脉。
5. 历史发展视角下的未来。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观察未来的脉络,分析历史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标题参考
《未来之路:在探索与创造中前行》
《未来已至:科技赋能,生活革新》
《历史长河中的未来:传承与变革共绘时代画卷》
《青春抉择:以未来视角担社会责任》
《预见未来:在当下行动中塑造明天》
《探索未知,拥抱未来》
《现实与未来:交织的旋律》
《日常生活中的未来印记》
《文化传承:面向未来的使命》
《从历史看未来:发展的启示》
行文构思
开头:引入材料,点明主题,表达对未来感受的思考。
主体:分论点阐述,结合具体事例、论据支撑,深入剖析。
结尾:总结全文,提出对未来展望或呼吁。
分论点及论据支撑
1. 分论点一:未来充满未知,但人类从未停止探索
论据一:宇航员登月,探索太空未知领域。
论据二:科学家在深海、极地等极端环境中寻找生命迹象。
2. 分论点二:未来已融入日常,科技改变生活
论据一:智能手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习惯。
论据二:绿色能源、智能交通等创新技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3. 分论点三:未来与文化传承相辅相成
论据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论据二:当代艺术作品中对未来元素的描绘和想象,丰富了文化内涵。
行文构思
【示例一】
标题:《未来已至:科技赋能,生活革新》
开头:
引用科技发展实例,引出未来已渗透到现实生活中的观点,指出科技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正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主体部分:
1. 分论点一:科技进步推动生活智能化,展现未来生活场景。
论据支撑:智能家居、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 分论点二:科技革新驱动社会经济变革,预示未来发展趋势。
论据支撑:互联网 、数字经济的崛起;新能源、生物科技等行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
3. 分论点三:科技伦理与法律建设的重要性,确保未来健康发展。
论据支撑:数据隐私保护、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引发的社会讨论;各国对新兴科技监管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结尾:
重申科技已将未来带到我们中间,呼吁青年一代积极适应科技发展,参与科技创新,同时关注科技伦理,共同塑造一个和谐、繁荣的未来社会。
【示例二】
标题:《未来之路:在探索与创造中前行》
开头:概述两种对未来认知的观点,提出未来既充满未知又在我们行动中逐步显现,强调青年人在面对未来时应具备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主体部分:
1. 分论点一: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为未来铺路。
论据支撑:个人成长过程中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应对策略;成功人士如何从平凡起步,通过不断努力实现目标的案例。
2. 分论点二:主动适应社会变迁,积极参与未来构建。
论据支撑:社会热点事件(如环保、教育改革等)中青年人的积极行动;志愿服务、社区建设等公民参与实例。
3. 分论点三:创新思维与行动,驱动未来变革。
论据支撑: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案例;青年创业者的创新实践及其对行业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结尾:总结未来既在远方,也在脚下,鼓励青年人以探索精神面对未知,以创新行动塑造未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写作示范
【范文1】
探索未知,拥抱未来提及未来,这个词似乎既充满神秘又触手可及,宛如一片迷雾中的灯塔,既令人心生敬畏又让人满怀憧憬。它犹如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引导我们穿越时光的长廊,踏上一段充满未知与奇迹的征程。正如古人所云:“未来之事,犹如水中月,镜中花,虽朦胧难辨,却总让人心驰神往。”
在这条探索未知的道路上,未来所蕴含的奥秘与可能性,正是激发我们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回顾人类历史的波澜壮阔,我们的脚步从未停歇,从宇航员勇敢登月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到科学家深入深海、极地探寻生命的奥秘,每一次的探险都是对未知的勇敢挑战,每一次的挑战都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诚如先贤所咏:“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在探索中前行,在未知中寻求真理与智慧。
然而,未来并非遥不可及的天边星辰,它早已悄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让我们能够随时随地与世界紧密相连;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绿色能源、智能交通等创新科技的层出不穷,更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未来画卷。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与舒适的同时,也在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
未来与文化传承更是息息相关,相互辉映。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追求现代文明的进步,也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的根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当代艺术作品中对未来的描绘与想象,则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正如那句名言所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是发展的基石。”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共同书写着人类文明的辉煌篇章。
因此,拥抱未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未来的道路上或许充满了挑战与困难,但只要我们怀揣着勇敢的心,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美好未来吧!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范文2】
未来已至:科技赋能,生活革新当无人驾驶汽车驰骋在繁华的街巷,无人机轻盈地在农田上空舞动,智能手机如同掌中宝,引领我们步入智能生活的殿堂,我们不禁惊叹:未来,已然悄然降临。科技,以其神奇的力量,为我们的生活描绘出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时代。
科技进步,犹如一股洪流,推动着生活走向智能化,将未来的场景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智能家居的舞台上,智能音箱宛如家中的贴心小助手,为我们调节室内温度,播放悠扬的音乐;智能冰箱则化身为食材管家,记录着每一份食物的保质期,确保我们的饮食健康;智能门锁更是守护家园的忠诚卫士,确保我们的安全无虞。远程办公与在线教育的兴起,打破了时空的桎梏,让我们可以在家中自由驰骋于知识的海洋,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更是让科技的力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精准推送个性化商品信息,到辅助医生诊断病情,再到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科技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未来的生活场景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科技革新,更是如同狂风巨浪,驱动着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预示着未来的发展趋势。互联网 模式的崛起,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电子商务、网络金融、在线旅游等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新能源技术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我们的能源消费方式,更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生物科技领域的突破,更是让我们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疾病治疗、食品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些科技革新,如同巨轮驶向未来,预示着一个更加美好、繁荣的社会正在向我们招手。
然而,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科技伦理与法律建设的重要性。随着科技力量的不断壮大,数据隐私保护、人工智能伦理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从近年来频发的数据泄露事件,到自动驾驶车辆面临的道德困境,无不提醒我们:科技发展必须遵循伦理道德的指引,才能确保其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因此,各国政府纷纷加强科技立法,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科技企业的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科技伦理与法律体系的构建,如同为科技发展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确保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不忘初心、坚守底线。
回首过去,科技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展望未来,科技更如同一把钥匙,开启着新的时代之门。它以其强大的力量推动生活智能化、驱动社会经济变革;同时,也提醒我们关注科技伦理、完善法制建设。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应当积极拥抱科技、投身创新事业;同时,也要时刻关注科技伦理问题、倡导科技立法;共同携手、共筑一个和谐、繁荣、充满希望的未来社会。因为,未来已至——它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科技生活之中,等待着我们用智慧与责任去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范文3】
未来之路:在探索与创造中砥砺前行时光的长河波澜壮阔,未来,那片星辰大海,璀璨而神秘,吸引着我们去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同时,它又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由我们的行动与选择共同勾勒。面对未来,青年一代应怀揣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以满腔热情投身时代的洪流,勇攀高峰,共绘美好未来。
在生活的点滴中积累经验,我们为未来的征途铺设坚实的基石。成长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但正是那些挫折与困难,磨砺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在风雨中更加坚韧。学业上的挑战、人际关系的纷繁、职业规划的迷茫,都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从每一次困境中寻找突破,不断提升自己应对未来复杂情境的能力。正如乔布斯退学后,凭借对计算机技术的热爱与执着,历经坎坷,最终带领苹果公司创造了改变世界的科技产品。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正是那些平凡日子里的不懈努力与积累,才铺就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积极适应社会的变迁,我们主动融入并参与未来的构建。社会如同一列疾驰的列车,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边界。面对环保、教育改革、公共卫生等社会热点问题,青年一代应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新观念、新技术,积极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将理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环保志愿者们深入社区,宣传垃圾分类,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教育改革倡导者发起公益讲座,分享先进教育理念,推动教育公平;疫情期间,无数青年挺身而出,投身抗疫一线,用实际行动守护家园。他们的身影,是社会进步的生动注脚,也是未来画卷上最亮丽的色彩。
创新思维与行动,是我们驱动未来变革的不竭动力。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科技创新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引领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同时,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在不断颠覆传统行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青年创业者们,如马斯克的SpaceX成功实现火箭回收,开启商业航天新纪元;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引领全球电商潮流。他们的创新实践,不仅赢得了个人成功,更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充分证明,青年人的创新思维与行动,是驱动未来变革的重要引擎。
展望未来之路,它既在远方召唤,又在脚下延伸。它既是一片未知的星辰大海,等待我们去探索;又是一幅正在绘制的画卷,期待我们去描绘。青年一代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将日常生活的积累、社会变迁的适应与创新思维的实践紧密结合,勇于担当,敢于挑战。因为,未来属于每一个敢于梦想、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青年人。让我们携手前行,在探索与创造中砥砺前行,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未来篇章!
备考建议
1. 深入理解材料。对材料中的两种观点进行对比分析,挖掘其内在关联,提炼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立意。
2. 广泛搜集素材。结合立意方向,查阅相关书籍、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积累古今中外的事例、数据、名言等论据材料。
3. 清晰构建结构。根据立意设计合理的文章架构,确保各部分之间逻辑紧密,论证有力。开头引出主题,分论点层层递进,结尾升华主题。
4. 注重语言表达。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流畅且富有表现力。同时注意观点鲜明,论述严谨,避免空泛议论。
5. 反复修改打磨。完成初稿后,多次审读,检查逻辑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充分、语言是否精练,及时修正问题,提升文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