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中还有很多存世的藤牌,这种藤牌的编织方式就可以看出实际上是非常细密的,并非景区那种编筐手法所编织的漏风藤牌,这种藤牌就广泛用于明代军队中,很多名将的部队中都配备有藤牌手,比如戚继光的鸳鸯阵中就配备有藤牌手,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甚至用藤牌来抵挡荷兰人的火枪。而清朝与沙俄作战时,林兴珠的藤牌军也大放异彩,顶着沙俄火枪进攻。对于早期火枪的射击,坚韧有弹性的藤牌,抵挡火枪铅弹的冲击来说,防御力确实要更好一些。刀砍枪捅更是不在话下,可以看出这种细密编织的藤牌的防御力是相当强力的。
而既然藤牌防御力这么强,那么藤甲的防御力也应该一点都不弱才对,如果是水军,藤甲怕是还能当半个救生衣,穿铁甲那掉水里可就真的沉江了。但是明军中为何少见藤甲军,只是藤牌手呢?很多人说藤甲为何没有大规模装备,都是说制作周期长难以获得,但以明代藤牌的装备率来看,其实装备率一点都不低,即便现在还有很多地区保留着藤牌刀的技法,甚至藤牌军的操练技术。既然藤牌如此常见使用广泛,那么藤甲就不应该如此稀少了,能装备得起藤牌就应该也能装备得起藤甲才对。
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藤牌到底有多重。戚继光《练兵实纪》记载的藤牌,直径二尺五寸,重五斤,明代嘉靖牙尺长32厘米,二尺五寸也就是80cm,明代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96.8克,5斤约为3KG,所以实际上藤牌的重量也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藤编簸箕一样轻。所以如果做成藤甲的话,重量也不算轻,最主要的是藤编铠甲相对比较厚,穿上并不怎么灵活,同时藤编工艺更适合做一整块的东西,比如盾牌。而铠甲因为需要灵活度,都是由很多零件拼接来保证关节的灵活,这就导致藤编铠甲灵活度较低,同时重量上也无明显轻便的优势,以明朝的生产力来说藤编铠甲的性价比就不是很高了,藤牌作为盾牌更合适,要比传统的皮盾制作成本更低,又比木盾重量更轻,弹性好更不易坏。这也是明代军队广泛装备藤牌,少量装备藤甲的原因。
▲泰国复原的藤甲骑兵
但是因为藤条易得,造价便宜,所以在相对更贫穷的地区藤甲作为更廉价的铠甲,还是相对比较流行的,比如泰国就更广泛地使用藤甲。从泰国复原的藤甲来看,编织也要远比景区的筐子藤甲细密得多。藤甲因为自身有弹性可以吸收动能,穿着就不需要在里面加上很厚的内衬来吸震,而且比较透气。泰国气候炎热,这种藤甲穿着起来应该也相对要舒服不少。但是泰国的军队中,藤甲的装备率也并不算高,但凡有钱还是更愿意装备铁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