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聊斋志异·霍女》中的朱大兴,是很富有的吝啬鬼,但他的吝啬有个特点,愿意给美女花银子,没过一两年,朱家彻底败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肯为美女买单的人已经不算是吝啬鬼,但是这个最终家破人亡的故事情节安排却是对吝啬行为的一种批判和惩罚。
像上面这些作品中看似有几分搞笑的故事情节,实质上是写的人故意安排的,而作者之所以这么安排,是想要在实现增强作品中形象感染力的同时,让自身对于吝啬鬼这一形象的批判倾向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让读者也对其深恶痛绝。
造成这一批判主题盛行的原因,是当时社会深刻的阶级矛盾,仔细查看可以发现在小说中的吝啬鬼,绝大部分是社会地位较高或生活富有的中上阶层,那么他们被安排这样的惩罚就不是偶然的,必然与阶级地位有一定关系,当然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的文化因素,也是我们要去挖掘的。
纵观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吝啬鬼,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的严监生当数第一了。
巧妙的是,这个作品读完,完全不觉得作者是在硬向主题靠拢,反而觉得大家猜他放心不下儿女是情理之中,冥冥之中把我们带入了环境,去思考到底严监生两根手指头在指什么,得知最后结果,很容易便可以让我们产生共鸣,引起对人物吝啬的思考更是顺理成章。
这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写作手法就是讽刺,"它的用意本来就是在指出或强调人类某些行为的荒谬,揭露一些常常被我们掩饰或忽略的过程。"
匠心独用就表现在,作者在进行讽刺时,强调了人物形象的某一部分而忽略了其他部分,就严监生整体来看,他经常对妻子的两个兄弟倾囊相助,可以说他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吝啬鬼,而作品中重点描绘他弥留之际上演的那一场千古流传的告别仪式,完全地将他定格成一个吝啬鬼,这足以见得强调对于一个人物角色的重要作用。
三、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吝啬鬼"?- 经济发展及人性的解放
我国传统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在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虽有发展,但劳动生产率并未提高,因此明清时期整体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属于停滞期甚至是衰退期的,而商品经济却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所谓商品经济是指生产和销售商品,可以实现经济的快速累积,这样发展下去自然就有了贫富分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地位的悬殊。
虽然儒家学说在程朱理学时期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可是人生来就是有*的,扼制*相当于扼*人的正常情感需求,而这种通过压制人欲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治理体系得以生存下来,是要靠封建专制的高度控制作为保证的,以人们贫乏的物质生活作为基础的。
而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初露头角,封建统治走到了历史发展的最终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较以前大大丰富,这使得"灭人欲"的社会价值体系失去了生存基石,此时"人性大解放"便一跃而出,因此这个时期的人不论贫富都会变得"贪婪"。
- 地主财主的身份标签
元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主要力量就是地主阶级,自然他们在财产管理上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占有财产,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地主阶级成为了社会的腐朽力量,代表了吝啬、贪婪、封闭等一系列负面心理,成为这一时期吝啬鬼形象最多的阶层。
正是这种腐朽和落后使得农民阶层越来越贫困,生活越来越没有希望,阶级矛盾愈演愈烈,于是阶级仇恨使得这些地主吝啬鬼在作品里被定位成滑稽可笑的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