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是中国古代人发明的一种礼仪,也算是一大发明。据说外国人以前无下跪,后来也学会了。它的意义深刻,理解也有不同的意义。
第一是褒义词,膜拜、感激、尊重;
第二是贬义的,乞求、谢罪、忏悔。
还有一种中性的,就是屈辱、哀悼。
古代臣民行跪拜礼
《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曰: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贾公彦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指稽首,顿首,空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下跪,从参拜天和朝拜地,也就随之而来产生了参拜帝王将相。过去大臣早朝见皇帝都要跪呼万岁,到了清朝尤盛。老外们是无法理解这些逻辑的,即:下跪礼是君权至上的象征,是对帝王臣服忠诚的标志。
原来威权主义,不仅仅是靠制度维持,还要靠物化的礼仪形式。
帝王正是在臣民反复的下跪中,培养臣民对下跪主义的自觉性,时刻提醒。所以臣民不但自觉下跪了,也自觉地强制外人下跪。
下跪主义,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文化中的“奴性”。孔孟思想让人民要对官下跪,因此孔子被称为圣人。是圣人,那么我们今天也要给他下跪。孔子可谓是聪明至极顶。创立了儒教,他便是儒教的创始人。
下跪也叫叩首,《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旧时的礼节,磕头,例:三跪九叩首。
各个朝代请安的姿势也不一样
讲下较早的秦汉时期
“再拜“是指两次拜礼,说成“作揖并叩头”是不合适的。
在古代礼节中,拜和揖是不同的。凡“拜”必先跪坐。《说文》:“跪,拜也。”段玉裁注:“所以拜也。”就是说,跪是用以行拜礼的,因为古人席地而坐,直起身来作“长跪”姿态,才能行拜礼。“揖”是拱手礼,在古代它是不必跪的。《史记高祖本记》:“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说明揖和拜是有显著区别的,拜比揖的礼节为重,它们各用于不同场合。因此,“再拜”不应当有作揖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