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到这句话时总觉得有些偏激,对待有偏差的事物把它矫正就可以,为什么必须要“过正”呢?按正常的思路,有偏差纠正就好,纠正过头了,不就又出现另一个偏差了吗?虽然解决了问题一但同时又带了问题二,这样对吗?
“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出现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是1927年3月,*为反对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否定农民革命斗争,肯定农民斗争的正确性、必要性所写。
经*考察过后认为,贫农最具革命性,革命的土壤在压迫最深的地方,在广大的农村。为此不光要纠正党内外对农民革命的责难,还要领导农民共同革命,所以矫枉必须过正。
文中指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谦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动行为。”
革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是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的暴动行为,是为了角色互换,只是单单纠正问题,被统治对象还是被统治的对象,终究还是在统治者的问题范围内,革命就是个笑话,始终会是失败。
矫枉过正才是解决当时问题的重要思路,只有把统治阶级坚决打倒,实现角色互换,才能使问题得到质的改变,由原来统治者范围内的问题变成革命成功者范围内的问题,变成内部问题,内部问题就相对容易解决,届时只需纠正即可。
所以当时“必须矫枉过正”是势在必行,是革命需要!
匹夫小启示:
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适应当下的实际情况,不局限于固有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