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禹为人勤政。他唯恐他的为人处世、修身治国的道理不清楚,对自然和社会一些事物的义理不明了,处理国家事务不妥当,对社会各行各业隐优知道的不全面,对诉讼监狱的事办理的不公正。这些问题,都在夏禹头脑里时时刻刻地萦绕。但是四方部落和众多百姓,离他驻地远近不一,平常少有机会向他当面直言有关问题。夏禹对全国各地各方面的情况、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了解和解决,进而把国家事务办好。为此他就想了一套“揭器求言”的办法。所谓“揭器求言”,就是在门外悬挂钟、鼓、盘、铎、鉊五种乐器,有人来求见他,根据要反映的内容,只要敲其中一件乐器就行了。
他对民众宜布说:“有人要告诉我为人治国的道理就击鼓,讲解事物的义理就撞钟,报告公事办法就振铎,说明社会忧事就敲盘,要办诉论案件就摇鉊。”此后夏禹在住房里面听见哪件乐器发声了,就知道来人要反映哪方面的事情,提哪方面的意见。据说,夏禹为了接待前来访问的人,经常是”一馈而十起,一沐三握发”——即吃一顿饭站起来十次,洗一次头发三次手握湿发同人谈话,决不慢待来访的人。
从这个故事里,反映了夏禹为人勤政的精神和人民的愿望。夏禹是圣人,聪明过人,而且能这样对待来访的人,国家社会的事务就没有一件不知道,四方民情也没有一丝一毫壅蔽他的耳目。所以,夏朝的兴盛与他的为人勤政精神是分不开的。从而,我们不难理解,作为一个*,如果能千方百计搜访民情,虚心听取各种意见,他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官僚主义者,一定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一次,夏禹外出巡视在路上看到一批被押解的犯人。这些犯人双手被捆绑,像牛马一样地被驱赶。夏禹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便从车上下来,问这些犯人的犯罪经过。听了犯人的陈诉,他竟伤心地哭泣起来。随行人员看到这种情景,觉得很奇怪又不能理解。有人就问夏禹说:“这些人之所以落到这个地步,是因为他们不讲理,不守法,应当受惩罚。你为什么同情怜悯他们,还要惋惜痛哭呢?”
夏禹回答说:“尧和舜做领袖的时候,能以德感化人,全体民众都以尧舜之心为心,安分守礼,自然都不违法犯罪了。现在我做全国的首领,不能以德感化人,每个百姓都以私心为心,不讲道理,不守法规,任意做犯罪的事。所以,犯罪的虽然是他们,其根源却在我的身上,这就是我伤心悲痛的原因。我不是怜惜犯罪的人,而是痛恨我的德行远远不如尧舜啊!”
在今天看来,夏禹所说的话也许幼稚可笑。而从史*载来看,当时已有了官吏、军队、刑罚、监狱,已具备了国家的雏形,犯罪无疑是利害冲突的结果。而把这种社会不安、人民疾苦,看做是*自己的失误和无能,从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精神,仍是极其宝贵的,也是一个做领导者的良好借鉴教材。
传说夏禹在为人勤政方面,最能见微知著,主张防微杜渐,消除隐患于未然,不愧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当时,有一个名叫仪狄的人,以善酿佳酒闻名遐迩。有一次,仪狄把自己酿的酒献给夏禹品尝。夏禹饮了仪狄的酒,觉得甚为甘美。但是夏禹却自思又联想到有关国家兴衰的问题。他说:“后世之人,必有因纵酒而导致亡国的事情发生啊!”此后,夏禹就对仪狄疏远了,甚至于不准仪狄再来进见,并下令宫内不许饮酒。
根据研究,古代祭祀神灵,供奉祖先,宴会盛典,都少不了酒。但纵饮过度,不但内生疾病,而且外废政务,以致乱亡祸势不可免。所以,夏禹谨始虑微,预以为戒。不料,夏禹戒酒防微而说的话,果真说准了。他的末代子孙夏桀,荒淫无道,终日纵饮。这个暴君竭百姓之财,建琼宫瑶台,设酒池肉山。传说酒池里可以行船,糟堤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奠基者,又是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他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
《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时“执玉帛者万国”;又称“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贡”是我国古代税收的一种别称,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末期。那时,被征服的部落必须向征服者进献本地的土特产品,帝舜统治天下时,曾划地分族、令四方献纳土产。夏禹立国后,继续实行土贡征收。他将境土分为九州岛,令各州献纳特产以供政府支用,历史称作“禹别九州岛,任土作贡”。“任土作贡”的意思是根据土地肥瘠情况,规定各地贡物。
各州进献的物产分别为:
充州——漆、丝、锦、绮等。
青州——盐、细布、麻、锡、奇石、海产品等。
徐州——作祭祀社坛的五色土、野鸡羽毛、桐木、石磬、珍珠、美鱼等
扬州——三色铜、小竹、大竹、玉石、象牙、犀皮、鸟羽、施牛尾、草服、橘、柚、梓木等。
荆州——漆树、制弓材料、磨石、朱砂、染料、玉佩、丝带、祭天用的茅草等。
豫州——苎麻、细锦、制磬用的磨石等。
梁州——美玉、石箭、熊皮、狐皮、狸皮、毛织物等。
雍州——美玉、美石等。
冀州——据说王都在此境,有地役,故不贡。
此处的贡是臣属或人民对天子的一种带强制性的义务献纳。春秋后期,随着国家机器的强化和赋税制度的完善,贡逐渐被赋税所代替。但作为献纳的贡,在其后历代封建政权下仍然存在,直至近代才逐渐取消。暂且不详细论述“贡”的内容,且说当上帝王的禹怎么来管理自己的天下。
当上帝王的禹为人敏捷勤俭,他的行为不违背法理,仁爱可亲,说话诚实,一举一动,都能适宜于事理,勤勉谨慎,可以作为纲纪。禹奉行天子的命令,在与涂山氏结婚第四天,就外出治水。他的足迹遍布九州岛,走陆路乘车,走水路乘船,走泥路乘橇,走山路坐轿,他号召诸侯征集劳工,投入全民治洪的水利工程。
他所居住的房屋简陋低矮,平时在衣着方面都非常不讲究,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敢进去看一看。他亲自登山树立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形势,奔波在治水的第一线。他常把测量平、直、高、低、远、近的准绳和规矩一年四季带在身边,以备用来划分九州岛,计算山川的财物,确定各地赋税的征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