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散文奖征文|那些童年的村庄叙事(齐鲁风情)
作者 崔洪国
村庄的名字也是需要故事和美感的。我们邻村就是东柳和西柳,因为有个“柳”字,村子就让人有了很多关于诗意和浪漫的联想,“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
——题记
一
村庄很小,平原很大,天空很高。儿时的村庄如天空中一朵一朵的祥云,在很大的平原上连缀成五彩的织锦,穿行过漫长的时光隧道,在平原上面的天空上飘呀,飘呀,从我们儿时的记忆一直飘到霜染两鬓,头发都有些白了。而且,成了梦境中反复呈现,经常出现的影像,有时扯得心神不宁,就想提起笔来,把儿时经历的,梦境中奇遇的回忆、记录、留存下来,一来呢,做些念想,二来也算是了却一桩对于童年,对于村庄,对于故乡的乡愁般的心事。
我在之前的散文《季节的收藏》《大地,从我的身边流淌而过》中多次写到过生我养我的那个叫崔刘的村庄。在我的影像里,村庄的北坡、村后的树园、种满瓜果的西崖和金色的水湾都很美,都是我文字展开的丰富联想和优美叙事。因为我所有童年生长的故事都与那些地方有关。但是就我们村子周围的那些村庄的名字说道和考究,在我的散文中还很少见,这次就说一下那些村庄名字的端详。我们村叫崔刘,当时听父亲母亲讲,因为村子里崔姓和刘姓人家最多,是村里的大户,所以从多少年以前村庄就以这两家的姓氏命名。我小的那会,我们崔姓和姓刘的人家是不少,住在我们村的西边,中间往东就是姓高和姓田的人家居多了。后来有一阵,村里要从中间分开而治,东边的就叫高家庄,西边的还是叫崔刘,这个提议自然是多数村民反对,所以不了了之,村子还是叫崔刘。为了和谐和睦,村东村西不同姓氏的也有通婚的,说起来都是一大家子,所以叫什么也就少有人计较了。我三娘家的一个姐姐就嫁到了村东高姓人家,见了面都是姐夫了,还有什么必要分出个高下呢!所以,村庄现在还是叫崔刘,相比姓氏,更是个地域符号了。
村庄的名字也是需要故事和美感的。我们邻村就是东柳和西柳,因为有个“柳”字,村子就让人有了很多关于诗意和浪漫的联想,“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这“柳”字虽然文绉绉的,但毕竟还有些画图在里边,比我们那个“崔刘”要更能给人游目骋怀。听说我们村最早的时候也是叫“崔柳”的,三个“柳”合起来在外面都叫“大柳”,后来不知为什么我们村特立独行地按照崔姓和刘姓的形氏叫了。其实,我感觉,论影响力,我们姓崔和姓刘的也没有看出在村里有什么特别之处来,可能是叫习惯了。
我妻子所在的村子叫“梨园”,就是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我岳父大人喜欢看戏,《空城计》唱得字正腔圆,喜欢下棋,村里还有些能说会唱的能人,从这个角度看,村庄叫这个名字也名副其实。现在“梨园”是省里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和旅游试点村,外来旅游的更愿意在村子周围找到真正的一片梨园,从城市到乡村体验那种“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的田园风光。那村子我经常去,房子整整齐齐,街巷都硬化了,路边也绿化种植了月季、紫叶李和梨树,春天真是万紫千红,很美。但是我们当地的方言都习惯了叫“梨园”为“梨园子”,加了一个“子”,很土不说,诗意全无。但当地人叫着亲切。
离我们村不远还有一个叫赵寺村的,这个村因存有北魏石刻造像“皆公寺”而闻名,因此而立村。皆公寺为佛教寺院,建于北魏时期。明初洪武元年,田姓族人由今河北枣强县迁此立村,初取名田家庄。明正德元年附近12个自然村集资重修皆公寺,村名改为“杨赵庄”,后称“杨赵寺”,1950年代始称“赵寺”。寺村北魏石刻造像系原北魏“皆公寺”遗物。造像碑顶两角各浮雕胡人三身,两边中间一人对称手举日、月。像石右下角线刻供养人三身,左下角两身。造像风格表现为北朝中晚期作品。该石刻造像现收藏于广饶县博物馆。这些事情都是有史料记载的,但经历岁月沧桑,村民除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除了柴米油盐,也少有人深究其详,杨赵寺也就成了个约定俗称的称谓。人们都知道这是个有故事的村子。我有两个初中同学都是这个村的,上初中时还跟我拜过干兄弟,后来各奔东西,行走四方,也就没有什么联系了。人际的交往,更多还是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有关。我们村周围还有不少的村子,如艾家庄、小郭家、郝家庄、泰和、沟头,都是一些平凡普通的村落,说起来也是蛮有故事的,如果把我们周围的村子都写出了,怕是一篇文章涵盖不了的,以后有机会可以写本书,卖个关子吧!
二
我小的时候每个村子里都有一所小学。我就是在我们村里的小学上的学。我们村的小学叫崔刘小学,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写过,不再赘述。当时学校里三个老师,两个姓田,一个姓谢,姓田的有一位老师叫小军,是位女老师。这几位老师都教过我们课,我儿时的启蒙教育就是从村里这个小学开始的。我记得前几年有一次从泉城一家书店买了一本《老三届之老课文》,很亲切,那里面的篇目很多就是我在小学时学的。如那篇耳熟能详的《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还有那篇《秋天》,“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样的课文放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也都是很受喜欢,郎朗上口。当然了,那个时候小学的课文有不少也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现在去看也是我们了解和洞察那个火红年代的很好资料和镜子。
那时的小学靠着我们村里的大队部。大队部有一棵大槐树,挂着一口钟。我们学校的钟是挂在老师办公室门口的。上课下课,老师就在门口敲敲钟,我们就跑到教室去了。大队部的钟有时也会敲,声音比我们的要大,要洪亮。大队部一敲钟就是村里要开会,安排农活和分东西了。关于分东西,我后面还要在“吃瓜籽”中细说。我们上课与村里人开会两不相扰,有时我们会从学校好奇地望过去,望着大人们在开会的时候唠嗑、争执,免不了东家长西家短。村里的会不长,说完了村民领了活路就到田里去了。我们学校北边不远处就是村庄美丽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