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Fritz女士的职业成就给笔者的最大启示,是要把自己学习后的心得体会予以记录,经验和案例更要妥善的留存,最高的境界就是累积文字到出书的地步。即便自己不是肿瘤病理学家,而只是从一个自学者的起点出发,也能够成长为师者。
就像学到知识的终极考验是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一样,即便有大量的摘抄,在融会贯通下的巧妙编辑也是一种能力。
受此启发,笔者为了能够熟练掌握肿瘤编码技能,在2006年编印出了一本《肿瘤命名与编码》的小册子,如今已成为上海和国内许多肿瘤编码人员的工具书。
此后更能体会肿瘤编码并无奥妙。
一
命名不规范是难编码的主要原因
笔者在准确命名话题上的啰里八嗦,主要是从提升课堂气氛的考虑,不至于太过枯燥。
其实归根到底就一句话:如果诊断医生能够规范地按照ICD-10和ICD-O-3标准对肿瘤进行诊断命名,那么编码将变得易如反掌。
但是这可能吗?不讲规矩,自定规则,那叫中国特色。
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规违反国法之事是比比皆是。
更何况医学上特别讲究门派师承,现在流行叫体系。比如本人是上医系,现在则更多地被称作孵蛋系,谁叫咱亡校了呢。
但凡上医人,多半要把脚趾上那块“骰骨”的“骰(tou)”念成“shai”。为什么会这么普遍地念白字呢?是俺们上医的国学基础不行吗?
非也!恰是我们致于仁义礼智信的缘故。
“骰骨”之所以有此名,是因为它呈6面正方体,恰如麻将赌桌上用的“骰子”。在南方多这么称呼发音,可一到北方就被叫作“色(shai)子”。
我们解剖学的祖师爷从北方把这种叫法带来了。
猜想在规范解剖学名词前,说不定祖师爷写都写“色骨”二字的。
令人记忆深刻的,另外还有一个词汇“咯血”,那更是不同祖师爷不同的叫法。常说“门”下面有“派”,上医系(不敢用“上医门”,“门”字太敏感了)就有“ke”血派、“ka”血派和“luo”血派三大流派,总归是上行下效,紧跟领导的结果咯。
二
肿瘤病理基础学习不可少
肿瘤诊断命名,国家也有相关文件,但执行力度没有评估过。各医学院使用的教材也各异。或者是因为直接参考国外文献,中译名没有统一。
比如说国家规定统一使用“霍奇金病”,但是“何杰金氏病”的诊断仍在书写,还有更爽气的直接写“HD”。
命名的不统一,还会夹杂可能的写错、写漏、写白字外加字迹潦草模糊,这就产生了所谓的疑难编码问题。
因此为了准确高效地完成肿瘤编码,编码员应该对病理有一定的概念和了解。
基本上科班出生的医学人士,都有病理学的专业学习,然后再买一些肿瘤病理学相关书籍浏览查阅,就能达到熟悉病理的目的。
如果有机会到肿瘤医院病理科去实地学习2-4周,那就更有感性认识了,对于病理的体会能够顿开茅塞般的突破瓶颈。
这里要植入一条广告,首先申明是公益性的,和这个广告商品之间没有任何金钱利益关系。国内哪些肿瘤病理学专著值得购置配备为案头工具书呢?
1、刘复生、刘彤华主编,《肿瘤病理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年出版。这书有些年头了,估计现在很难买到,但的确实用。
2、刘复生主编,《中国肿瘤病理学分类》,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肿瘤病理学》的升级版本,内容多了些,突出了病理图片的使用,对编码人员来说,可能有点浪费。不过不要紧,单位里少吃一顿,省下钱来多买这样一套提高底蕴的实用工具书,绝对也算超值了。
另有1套《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的系列书籍值得推荐,大家可以在http://www.iarc.fr/WHO-BlueBooks/ 下载到全部或部分的内容,目前也已经有了中译本发售。其内容涵盖各大系统肿瘤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知识,还对常见的病理学分类注明了ICD-O-3的形态学编码,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再节约一二次吃喝,把它搞到手吧。
对病理有了点底,编起码来就能得心应手了。只要按图索骥,像查字典一样的查阅编码手册即可。
三
编书的初衷
由于我们使用了ICD-10和ICD-O-3二套编码,那就得预备着这二套编码书咯。
这二套书的原版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译成中文发行了,给大家的首先映像就是厚重。
ICD-10除了C和D二章的编码外,余者对于肿瘤编码基本就属于鸡肋了,ICD-O-3的开本奇大,这给大家的频繁使用带来了不便。
2004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编写的《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
该手册是在上海肿瘤登记发源地——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编辑的内部技术文档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应该是中国每个肿瘤登记工作者必读的书目。
手册的最后附有ICD-10的肿瘤相关部分和ICD-O-3编码。整本书A4开本,已经算轻薄了不少,但是字又太小。
尤其不能令笔者满意,因为本人是极其怜香惜玉的,十分体贴到同事多为女士。A4开本仍嫌太大,不便随身的携带。
这是笔者在2006年开始着眼编印32开本(A4的一半)肿瘤编码手册的动因。
四
创新与特色
如果仅是简单的把2套编码从A4排版变成32开,那只能叫翻印,而不叫编印。
编印的这本《肿瘤命名与编码》有3个主要组成部分:肿瘤命名、肿瘤编码规则(ICD-10、ICD-O-3)和多部位原发性肿瘤国际规则(ICD-O-3)。
最重要的也是篇幅最大的《肿瘤编码规则(ICD-10、ICD-O-3)》部分有1大创新(笔者所理解的创新,就是从没见过别人这么干过,而我们首先做了),就是融合ICD-10与ICD-O-2/3两套编码系统为一册,其编写的初衷是为了配合上海肿瘤登记的编码由ICD-O-2向ICD-O-3过渡,方便编码人员迅速熟悉和熟练使用ICD-O-3。
手册2006年10月首印使用至今,因其编排新颖、内容实用、开本袖珍、结构简化而颇受本市乃至外省市同行的欢迎,不仅适用于由ICD-O-2向ICD-O-3过渡的登记处,而且对直接使用ICD-O-3的新建登记处也同样十分实用。
手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没有索引,初学者使用不便,同时发现了一些文字上的讹误。因而在2009年3月又重印了第二版,新增了《汉语拼音字母索引》部分,并将已经发现的错误一一纠正。
2011年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肿瘤命名与编码》真得成书出版了。
本文是春晓医生参与肿瘤登记项目的心得体会,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用于分享交流。
欢迎参与和关注本项目的同行留言,您的想法和建议,将有助于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