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环境造人,曾经为人师表的秦桧真的是受王氏影响,才会变得奸诈不堪吗?还是说这就是他骨子里的秉性呢?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能造枭雄,也善于生产奸雄。秦桧的变化,恰恰反应了宋朝地位的变迁。
初入仕途的秦桧,坚持着文人的执念,可以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底线。
公元1126年,这是靖康元年。宋徽宗扔下江山子民跑路,儿子宋钦宗被迫登上了帝位,面对着国破的山河,忧心着自己的命运。
这时,朝中分为了两派,一方是主战派,一方是求和派。
二十多年前的澶渊之盟稳住了辽朝,便有人提出效仿以求自保。在两方僵持不下之时,此时已经三十七岁的秦桧,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主战派的阵营。
秦桧认为,朝廷不该向金人示弱,从而灭了自己的志气。于是,秦桧上书宋钦宗,直言最多割让“燕山一路”,要加强守备,并且拒绝求和。
宋钦宗自然是没有答应秦桧的意见,而是将他调了个职位。这个职位有点玄妙,在秦桧眼里,它分明就是为了求和而设立的,所以他三次上奏请求辞去职务,此时他的意志尚算坚定。
此后,朝廷打算割让出太原等三镇。当时,朝廷有70人同意此方案,仅有36人提出了不赞同,秦桧便是坚定的反对者。有意思的是,宋钦宗非但没有降罪于他,反而给他升了官。
临危受命的宋钦宗在位时间只有一年多,可是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举措是凌乱的。就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他先后拜相、罢相的人便有26人。他急于应对危险的境遇,却屡屡做出错误的判断。最重要的是,当时的救国之策都被他否决了,而误国谋略反而被他欣然笑纳。
在这一系列的误国的施政举措中,信任秦桧必须名列其中。
秦桧的气节稍纵即逝,那是他一生中腰杆挺得最直的时光。
三、亡国被俘,获宠南归《满江红》的电影里有一封密信,是金兀术(完颜宗弼)写给秦桧的,金兀术何等高傲,却曾单独设宴款待秦桧,而左右侍奉之人竟然都是北宋朝廷的王公贵戚和姬妾。在所有宋人唯有卑躬屈膝才能苟活之时,为何只有秦桧受到礼遇呢?
当初,秦桧信誓旦旦地提出抗金,是因为他作为一个文官不了解战争的残酷,甚至有着“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底气。然而,随着徽、钦二帝被虏,这一干亡国之臣一路北上,到达金人之地时,求生的本能让许多人丧失了人格。还谈什么文人的气节?还号召什么抗金救国?保住自己的蝼蚁之命,远比复国更有价值。
在一路见证了后宫女眷的惨状后,在深受牵羊礼的屈辱后,秦桧再也不会大言不惭地支持抗金了,他只有邀功、谄媚获取生机。
当时,诸多大臣守节不屈,唯有秦桧选择屈服。从此,他的脊梁再也挺不起来了。
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原,金人先后扶持张邦昌的“大楚”政权,以及刘豫的“伪齐”政权。与此同时,宋高宗建立了南宋,偏安一隅。
无独有偶的是,后来回归南宋的秦桧恰巧向宋高宗提出了一个建议:“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它与金人扶持伪政权的目的不谋而合,便是划江而治,分裂大宋疆土。
这件事也被看作秦桧是细作的一个证据,因为支持刘豫的是完颜昌,而秦桧便是徽、钦二帝被废为庶人后,由金国皇帝赏赐给完颜昌的宠臣。
秦桧所做的一切也是他极力去掩饰的,他的劣迹不能留痕。
在完颜昌的数次征战中,秦桧这个参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已不得而知,但是他确实曾在楚州之战时写下过劝降书。当时,楚州全城宁死不屈,坚守到最后宁肯吃树皮,仍然拒不投降。城破之日,全城兵将和百姓都以残躯与敌人共赴死,即便是柔弱的妇人也用尽力气拼死一战。面对此情此景,秦桧的心可曾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