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能不假思索读出这句话:“ㄨ℉袽菓珴④殺馬特,妳會瑷珴嗎?℅`”。那么一定知道这种文字背后的寓意。火星文、非主流、*马特,曾是无数90后青春里共同经历过的时代符号。
十多年前,曾有很多年轻人。他们留着五颜六色的长发,喜欢化很浓的妆,穿“个性”的衣服。他们抽烟、喝酒、烫头、写火星文,但他们知道,自己是好男孩、好女孩。
他们以*马特、非主流自居,并逐渐聚拢成为一种专属于年轻人的风向潮流。可又仿佛在突然之间,*马特沦为中文互联网上的过街老鼠。曾经他们被视为社会的异类,成为被大众嘲讽调侃甚至是侮辱的对象。
*马特何罪之有?
又为何消亡?
带着这个疑问,有位纪录片导演李一凡带着摄像机,记录下不为人知的「*马特消亡史」。
一切的起点,都要从一个问题开始:
*马特到底是谁?
根据网上的定义:*马特一词源自于英语中的 smart,意味聪明、时尚。尽管这个词本意非常美好,但放在中文语境里,却带有明显的贬义和嘲讽。
在大多数人眼中,*马特的形象通常是这样的:五颜六色的怪异发型,夸张的浓妆和眼线,前卫个性的穿着打扮。最为标志性的要数被夸张到极点的烫发造型,这是融入*马特文化的通行证。
但去除掉这些有色眼镜下的标签,相信没有多少人了解*马特的真正渊源。
*马特文化兴起于2008年前后。
彼时互联网文化,正通过各地小县城里的网吧扩散到青年人群。源自日本的视觉系和欧美的另类摇滚文化跟随网络传播,开始在年轻群体中发酵变异,并由此形成了一种与主流审美迥异的青年亚文化。
催生这股潮流的重要诱因,是一款名叫《劲舞团》的网络游戏。游戏里的角色造型通常华丽夸张,吸引了很多青年玩游戏,诞生了非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