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圣人”?
即为人者,非“圣贤”。有贪嗔痴,有爱憎恶。
如此,方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
但社会发展中终会产生一些“圣人”,这些人或为理念来往奔波,或有至高的品行令人尊敬。那这样的圣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
老子《道德经》言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处的“不仁”并不是现在白话中理解的“不仁义、不道德”,而是指对待万事万物一种超然的心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即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普通百姓在“圣人”眼中价值都是等同的。不过,考虑到“刍狗”一词的内涵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的社会背景,这句话更贴切的理解为——“圣人”眼中王侯百姓同样是不值一提,没有任何区别。
换而言之,“圣人”漠视这俗世的一切,就如道德经前文所对应的“天地不仁”一般。而这一点上就是他们与上层贵族之间的鸿沟。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俗点说,“圣人”看不起粗鄙的屠夫,也同样看不起敲骨吸髓的“贵族”,他们有自己所认为的最适合的统治方式即所谓的“仁”“礼”“道”,而这方式却往往只能存在于他们在自己的构型之中。
贵族们同样看不起“圣人”,所谓的“礼遇”只是为了招纳人才的而做出的样子,不会真的全盘接受他们的思想,只会择取自己所需要的统治工具。
回顾诸子百家从先秦朝到清末的演变会发现,无论是主张无为的到家还是主张礼教的儒家,都在自愿或被自愿地进行着改变,甚至与学术对手相融合。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似百家思想被逐,但实际却是儒家思想融合了道法墨各家。
因此“圣人”或许真有“凡人”所不具有的高尚情操。但其在世时,除非原本就有极高的权力得以践行自己的思想,否则,终会因所谓的“凡人”而处处受制。或许等到百年后,会有人尊其为圣,将其学派广为流传。但他们的“圣人学术”早已被“凡人”改得面目全非。
喜欢你就关注吧(≧∇≦)ノ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