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日本天皇最小的弟弟崇仁亲王三笠宫来到中国视察日军的侵华情况,本着知己知彼的心理,三笠宫让人找了很多中国人的军事著作,尤其是针对抗日战争的理论书籍。在他看完*出版于1938年的《论持久战》一书后,三笠宫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思想受到了巨大冲击,开始对日本侵华战争持消极悲观态度。
《论持久战》一书让三笠宫彻底转换立场,认为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甚至派人刺*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首相东条英机。那么《论持久战》一书到底写了什么给三笠宫造成如此大的冲击,*又是在什么背景下将其创造出来的呢,它在历史上的抗战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跟着今天的文章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七七事变”发生10个月后,中国华北、华东的土地都已经沦陷到侵华日军手中,北平、上海、天津、太原等大城市的陷落让中国人对战局产生了绝望心理。国民党军队在日军攻势下节节败退,首都南京都被日军攻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惨案。
南京大屠*遇难者人数
日军占领区被迫流离失所的中国百姓悲观消极,对日军铁骑的践踏丧失信心,认为中国无法抵挡日军飞机大炮的强烈攻势,很快就会亡国灭种,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又让民众重新燃起希望,像自恃强大的清朝一样,认为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必然轻易消灭来犯之敌,中国胜利指日可待。
在“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思想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全国民众都陷入了一种躁动之中:要么消极面对,举手投降,要么轻举妄动,贪功冒进。
为了凝聚国人的抗战力量,稳定浮动的民心,*认为有必要把中国抗战以来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论述,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路线和基调。
1938年的春天,陕北的窑洞中的料峭春寒却仍未散去,全靠木炭烘暖整个空间。凤凰山麓的吴家窑院里,*正坐在开裂的书桌前酝酿《论持久战》的写作。
*在延安
在此之前,*已经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的军事理论资料,结合中国当时抗战情况的分析,为自己即将撰写的文稿拟定大纲和要点。从5月26日开始,*就吩咐了不要让人打扰,把自己关在窑洞里埋头创作。
在八天九夜的连续创作中,*笔耕不辍,除了每天喝两碗稀饭,其他时间都坐在桌前奋笔疾书。灵感迸发的时候,甚至两天两夜都没有合眼,实在精神疲惫就让警卫员帮自己打盆冷水来擦擦脸醒醒神,或者起身到院子里走一圈,继续构思。
期间,*沉迷写作,把冰凉的脚放到炭盆上取暖,结果鞋子都被烤焦了,满屋子都弥漫着焦糊味。沉浸在写作中的*还浑然不觉,直到警卫员进来才把他的脚从炭盆中解救出来。
闭关九天,*夜以继日地完成了《论持久战》的初稿,并在1938年5月26日到6月3日的延安抗战研究会上发表了坚持长期抗战、重视游击战术的演讲,为许多被“亡国论”和“速胜论”思想裹挟的八路军战士荡清了思想,打开了中国抗战的新局面。
会后,陈云提议把*《论持久战》的书稿进行刊印传播,广泛树立起根据地军民的抗战信心和长期坚持的决心。7月1日,延安出版社的《解放》期刊连用两期合刊率先把这篇全文五万多字的《论持久战》刊登了出来。
左为*的演讲题目
各根据地大受鼓舞,对*的军事思想之先进和战略眼光之长远十分敬佩,根据地随处可见在茶余饭后翻阅《论持久战》的战士们。聚集在一起的人会一边讨论一边欢呼,对*令人拍案叫绝的方针思想敬佩不已。
如此大的效益让中央*们十分欣慰,决定要把《论持久战》传播到全国各地包括国统区和日占区的每一个角落,团结起全国人民的力量,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武汉的中共长江局把《论持久战》印刷成册,在国人中广泛散发,这篇横空出世的抗战思想著作很快就引起了极大的讨论,国民党的许多高层军官更是叹为观止。白崇禧看完后对*在书中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十分推崇,将其思想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把它送到了蒋介石的案头上。
一向对中共及*等人十分不屑的蒋介石也罕见的表示赞同,《论持久战》在国统区大受追捧,无数国人把它奉为“神作”,全国人民空前的一致,对坚持长期抗战的决心也重新树立起来,军队士气高涨。
国内外的民主人士也受到影响,宋庆龄还把《论持久战》翻译成了英文,传播给外国的读者。无党派人士程思远在《政坛回忆》中对当时的情况进行描述,称当时军政各界的*都把《论持久战》当成克敌制胜的最高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