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小朋友真的是天然自带杠精属性。#尤其是处于“十万个为什么”阶段的时候,简直让人想买一套“十万个不为什么”送给他。#
这位po主的例子就非常典型。
成年人在这首歌里,懂得分清背景信息(当时的农家小姑娘不穿鞋很正常/“多得像那星星数不清”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和主要信息(歌中想表达的是“劳而有获的快乐”)。
因此成年人在理解歌词的过程中,懂得抑制并忽略不重要的背景信息,调动认知资源来集中读取重要的主体信息。
而儿童因为认知功能发展还不完善,因此抑制功能较差,在读取过程中无法分清主次信息,对于背景信息中的细节才会刨根问底。
而杠精的心理水平和抑制功能往往也正处于儿童水平,自然就会追着杠一些常人觉得不必赘述和不必交代的背景信息。(比如正常人会知道,“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例子里,诗人只是以鸭为代表,为水生界动物带盐而已,而杠精却要追着问为什么是鸭?为什么不是鹅?)
4 还是和儿童一样,部分杠精往往还有“自我中心”的心理。
“自我中心”理论是由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请注意心理学上的“自我中心”和与利己主义中的“自私自利”不是一个意思,自我中心是指小朋友只能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去认识世界,而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事物,具体体现为“我认为蜂蜜齁甜,所以别人也必须认为它齁甜,否则就是不对的,是有毛病的”。
比如我家三岁多的孩子在观察蜗牛的时候就说:“蜗牛怎么将粑粑拉在自己吃的菜叶子上啊,太不乖了。”我说:“蜗牛又不用卫生间呀。”他一脸鄙夷地说:“我都知道拉粑粑要去卫生间,饭前便后要洗手,蜗牛坏。”
你看,很多杠精的思路与儿童的思路可谓出奇一致——我将你纳入我的评价体系,并以我本人为标准来衡量你的对错、好坏和真假。和我一样就是好的,是对的,是真的;和我不一样就是坏的,是错的,是假的。
所以说,遇到杠精就不要杠了,
他们很有可能还是个宝宝呢~
参考文献:
Jones, K. (1994). Cerebral gymanstics 101: why do debaters debate?. Contemporary Argumentation & Debate, 15, 65-75.
知乎:《你见过的最杠的杠精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