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图)
(二)噣的第二个读音读zhuó。同“啄”。鸟啄食。《尔雅.释鸟》:“生噣,雏。”陆德明释文:“噣 ,义当作啄。”《广韵.觉韵》:“噣,鸟生子能自食。”其实这个字义是从本义引申而来,鸟嘴的主要功能就是啄食。比如《战国策.楚策四》有:“黄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棲茂树,鼓翅奋翼。”噣就是啄,这句话的大意是:黄雀也是如此,它俯身啄食白米粒,飞上茂密的树上栖息,不时地拍打着翅膀奋飞。
噣的小篆写法如图:
(噣的小篆写法)
3、喙。读hu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喙,口也。从口,彖声。”形声字。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称:“兽虫之口曰喙。”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引用《通俗文》:“兽口曰喙。”因此,喙的本义指鸟兽虫鱼的嘴。比如《汉书.匈奴传下》:“是以忍百万之师以摧饿虎之喙。运府库之财填庐山之壑而不悔也。”颜师古注:“喙,口也。摧百万之师于兽口也。”
(不同的鸟喙)
本义之外,又有如下几个用法:(1)人的口。比如:无庸置喙。这个意义是由鸟兽虫鱼的口引申而来。比如《庄子.秋水》:“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成玄英疏:“喙,口也。”这句话的大意是:现在我没有地方张嘴了。我请问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再比如宋陈亮《谢何正言启》:“谤出事情之外,百喙莫辩。”各种诽谤超出事物情态之外,就是再多的嘴也无法辩解。现代汉语“百喙莫辩”发展成为成语,指纵有众多的嘴也不能辩解,也称“百口莫辩”。
(2)器物的尖端。《史记.楚世家》:“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张守节《史记正义》:“凡战有钩。喙,钩口之尖也。”楚国折断钩的小尖尖,就足以制成九鼎。
(3)叹息。一些地方方言对叹息的称呼;《方言》卷二:“息、喙、呬,息也。周、郑、宋沛之间曰息,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或曰喙,东齐曰呬。”
(4)疲困。《诗经.大雅.緜》:“混夷駾矣,维其喙矣。”《毛传》称:“喙,困也。”这句诗的意思是:昆夷吓得急急逃跑,气喘吁吁又疲困。《緜》是周代史诗,是赞颂历代周王功绩的诗。又比如王安石《和蔡副使枢贺平戎庆捷》:“国家道泰西戎喙,还见诗人咏串夷。”国家走向安泰,西戎走向疲困,诗人们争相咏叹诗经中“串夷”的诗句。
喙的小篆写法如图:
(喙的小篆写法)
4、吻。读wě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吻,口边也。从口,勿声。”形声字。口边是什么,就是嘴唇,所以,吻的本义就是嘴唇。《周礼.考工记.梓人》称:“锐喙,決吻。”郑玄注称:“吻、口腃也。”比如晋代左思的《娇女诗》:“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可见,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染红嘴唇的“口红”(丹,唇脂等)这种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