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1920年的时候,一名嘤嘤啼哭的女婴出生在上海公租界的一户没落贵族的府邸,她就是张爱玲。
张爱玲家的女性都很不一般:她的祖母是李鸿章的长女,母亲和姑姑都是自由独立的新式女性,这也注定了张爱玲的一生,注定会掀起一番波澜。可是那时候的张爱玲想不到,多年以后,她的文字会受到多么激烈的喜爱或憎恶,她会遇到两个铭刻入她骨髓的男人,她的一生又会是多么波折崎岖。
她的气质自带一种淡漠之感,对于亲情是这样,对于爱情和友情也是这样。但其实她的内心如火般炽热,只是不轻易外显罢了。
就像当年初遇胡兰成的她,即便“内心低到尘埃里”,表面却还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她小心翼翼的性格,也许与她的家庭很少给过她应有的温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缺爱的童年张爱玲从小生长在一个极度匮乏爱的家庭,因为父亲婚内出轨的缘故,母亲很小便离开家,赴欧洲留学,而父亲终日颓靡,在一片鸦片烟中吞云吐雾。
她的母亲是一名思想很新式的女性,欧洲留学归来之后,便与丈夫协议离婚。留过学的母亲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在张爱玲中学毕业后,便考虑着想让张爱玲去伦敦上大学,但无奈她手头并不宽裕,张爱玲只能去向父亲要钱。
父亲当然不同意,这个男人一直忘不了张爱玲的母亲,却拉不下脸来挽回,一边又对自己的处境感到自卑。当张爱玲提出要去留学的时候,他从鼻子底下发出一阵嗤笑,并扬言要张爱玲趁早打消掉这个念头,不要去走她母亲和姑姑曾经走错的老路。
当时的张爱玲心急如焚,只想着如何能说服父亲,便没有考虑再三,当即反驳父亲的话,她认为像母亲和姑姑这样的新式女性,有自己的理想,过着自己的人生,这正是她所渴望成为的。她这一番话,戳到了父亲的痛处,挑战着父亲的自尊。几天后,又由于与后母顶撞,这几天所有的事情汇集起来,她的父亲终于爆发了。
她被父亲关在了一间密不透风的小房子里,那里暗无天日,没有光。这种日子持续了三个月。她从一开始的倔强绝食,到后来意志逐渐消沉,到第三个月的时候,她已濒临崩溃,更糟糕的是,她得了痢疾,上吐下泻,神智恍惚。最后,她只得把求救信绑在一根筷子上扔出房间,希望被好心人捡到。
纸条被张家人捡到了,用人将其拿给张爱玲的父亲看,父亲终于心软,为昏睡的张爱玲注射消炎针。那夜,精神稍有恢复的张爱玲,深一脚浅一脚地逃离了这个她从小生长的坟墓。
绵绵文字情张爱玲对文字有着自己的痴迷。
从小,她就跟父亲学习写作旧体诗;小学的时候,她写下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内容是关于一个家族的悲剧;后来她又陆续写了许多小说,并在同学之中传阅;再到后来名噪一时的《第一炉香》、《半生缘》、《封锁》、《十八村》、《小团圆》等等作品,她一直热爱着文字事业,并以此谋生。
后来,因为战争的缘故,张爱玲出国留学的幻想也随之破灭,她决定赴香港大学就读。她在学校的成绩是第一名,拿了奖学金之后,可以保送牛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