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对《最后的晚餐》而言,仅停留于这种观相学的描述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细节上进一步验证图像的效能和艺术家对传统的修正。
这里讲四个图像细节:
上帝的忧愁
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的叙述中,都是众门徒听到耶稣被卖的消息后,就忧愁起来。
但在画面中,我们看到,只有主耶稣是忧愁的,众门徒中约翰的神情是忧伤的。
在达·芬奇那里,强化耶稣的忧愁显然是一个修辞手法,旨在增添场景的悲剧效果和感染力。
耶稣所忧愁的当然不是自己被出卖,更不是自己要上十字架,因为他知道那就是他身为人子的命运,是他道成肉身来到人世间的使命,他必须以自己的死来代偿人的罪。
犹大的出卖是一种必然性,是人的罪的一次彰显,耶稣是因这罪而死,也是为这罪而死。
所以他不是为自己忧愁,而是在为人类忧愁,为人的罪忧愁。
再者,从构图形态来说,耶稣的忧愁是动作的静态,却是精神的动态;而门徒们的反应是行为的动态,但在精神上显然要逊色许多:身为圣徒,他们的表现太不淡定了,他们对耶稣的命运太缺乏深刻的理解了。
这一动与静的相互对比把耶稣的未来性(以自己的死来代偿人的罪)一下子就提升到了崇高的位置,耶稣面对死亡的从容淡定不是因为他不怕死,而是因为他为了使命敢于去死、甘愿赴死。
对犹大形象的处理
犹大的背叛不只是他个人的背叛,而是人类的背叛,他是人之罪的代理,如同耶稣是代人之罪而死一样。
也就是说,犹大的罪即是我们的罪。
如果说耶稣是人的代罪羔羊,那犹大就是作为耶稣之对体的另一个代罪者。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卡斯塔尼奥、基朗达约等人将犹大从众门徒中分离出去的做法对“最后的晚餐”的神学力量是一种损害,因为他们在这里建立的是一个指认他人之罪的场景,一个审判的场景。
可在上帝的面前,我们不都是罪人么!
除主耶稣之外,我们当中谁有资格去论断和审判他人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