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预习语文课本,语文课本预习的正确步骤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7-04 21:09:49

怎么预习语文课本,语文课本预习的正确步骤(1)

语文学习好比“酿酒‘,需要时间,需要”发酵“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语文学习就好比”酿酒“,把“米”最终酝酿为“酒”,需要时间,需要”发酵“。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人会对语文学习产生一些“误解”:

一种误解是觉得只要认识字,就不用学语文了,学语文就是认字;另一种误解是语文成绩好的人都是靠学生自学的,而非老师的功劳。

这些“误解”的产生,实际上源于对语文学科的“忽视”和“不了解”。家长们总是把孩子送去补习数学,补习英语,补习物理,补习化学,但是却很少有人去补习语文的;这并非是因为人们的语文成绩都非常优秀了,对于高中语文来说,120分以上方能算真正的优秀,然而能够考上120分者,寥寥无几。

人们总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地解释语文学习,因此,也产生了不少语文学习的误区:

正是在这三种学习误区下,我们看见:

不少同学的笔记本,一本垒一本,翻看上面的字迹,工整干净,有些同学的字写得规范,你甚至会怀疑这些笔记本是印刷出来的;

也有的同学,一到晚自习就看课外书,各种名人传记,杂志文摘,当然也包括了大量的励志文摘和心灵鸡汤;

还有的同学一听说要考试,就马上叽叽咕咕地开始读书、背书,考试前的每一天,他都会把那几篇需要考试的课文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背诵。

实际上,这样的同学做出了很多努力,很辛苦,甚至牺牲了自己很多的休息时间,但是,一个致命的症结在于:没有效果!

我们还不能就此武断地判定以上努力都是“无用功”,但至少缺乏效率和质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绝大多数的人都把语文学习概况为两个板块:阅读和写作。不过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太过笼统了,世人皆知“阅读和写作”,但具体怎么操作提高呢?难以说清。

正是基于“提高可操作性”的思考,我把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划分为四大板块:教材课文学习、课外知识积累、课后题型训练、平时写作运用。

对于这四大板块的划分,我想做以下特别说明:

首先,这种划分是基于“教学实践”而非“教学理论”思考出来的。从“课文”到“课外”,从“课后”到“平时”,这说明语文学习必须贯穿到“课堂内外”,必须渗透到“点滴生活”。

其次,非常重视“题型训练”。在高中学习阶段,“题型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没有“题型训练”就没有“目标和方法”。如果一位课外阅读丰富、知识储备深厚的同学和一位掌握了语文考试相关题型和答题方法的同学相比较,我认为后者往往比前者考得的分数更高。

最后,我把“作文训练”称为“写作运用”,强调的是“学生要先学得方法,然后再将此方法运用到写作中”,这个过程即重在“方法”。如果这个方法运用得不好,不灵活,那么再进行多次模仿学习,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学会为止,这个过程才被称之为“训练”。

怎么预习语文课本,语文课本预习的正确步骤(2)

不少同学花费了大量的休息时间来学习却没有效果

本篇文章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第一大板块“教材课文学习”。

怎样预习语文课文?

语文学科往往让许多同学难以理解:考试时不会考到教材中的课文,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花大力气来学习这些课文。这不仅是同学们所讨厌的事情,也是老师们所讨厌的事情。

但讨厌归讨厌,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还是必须做到“忠实于文本”,对文本进行仔细咀嚼。在此,我用三句话来概括我的方法和思路:

1.“课前预习”比“课堂学习”更重要。

许多学生都没有预习的习惯,只是等到上课的时候,才觉得这是“开始学习”。实际上,“开始听课”不等于“开始学习”,如果学生把“开始听课”当成“开始学习”,把课堂学习当成全部学习的时间和内容,那么这样的学生就永远生活在“追赶状态”,永远不会走到学习的前面。

“课前预习”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提前接触、了解、思考、掌握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抽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课前预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老师讲授同样一堂课,预习过的同学和没预习的同学,其听课效率和掌握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2.“阅读思考”比“阅读摘抄”更重要。

大家都晓得阅读的重要性,但怎样才能让阅读更有效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在前面我所发布的《语文阅读能力太差?不用报培训班,暑假在家“闷攻”两月超越对手》一文中,我也曾强调过“笔记”和“勾画”的作用。正是如此,不少学生拿到课文之后,就开始标写序号、划分段落、归纳大意、摘抄词句;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摘抄词句者更多。

当然,标写序号、划分段落、归纳大意、摘抄词句这些工作也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学生把对该篇课文的学习“止限于”标写序号、划分段落、归纳大意、摘抄词句。在他们的意识中,“课文预习”“课文学习”的全部内容就是标写序号、划分段落、归纳大意、摘抄词句。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们失去了一样最为重要的东西:思考!学生们在课文的预习和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思维的训练,反而是让自己的思维越来越僵化、肤浅。在新高考改革之后,无论是语文学科还是其他高考学科,都非常重视学生思考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许多考试题型都必须回答出考生自己“深有见地”的思考;即便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至关重要。

3.“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

在一些失败的课改理论下,教师们的课堂由“满堂灌”转变为“满堂问”,老师不断地提问题,学生则不断地回答问题。问得越多,回答得越精彩,气氛越活跃,这样的课堂就被评为“优秀课堂”“高效课堂”。

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儿,教学课堂绝不应该沦为一场“预设的表演”。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回答问题,那么说明他“只在认真听课”,如果这个孩子自己却不能发现任何问题,那么说明他“缺乏自我思考”。

只有接纳的内容,而没有质疑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注定不会深入。课文预习也是一样,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应该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无论是“疑问”还是“质疑”,都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消化。

怎么预习语文课本,语文课本预习的正确步骤(3)

课前预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以上三句话,可以矫正一些同学在课文预习上的误区,这三句话实际上既是三种观念,也是三种方法,下面我们就进一步地介绍一下这三种方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1.针对诗词篇目及文言文,“课前预习”要完成两个任务:扫清文字障碍,疏通内容大意。

以《逍遥游》为例,这篇文章句式独特,思想晦涩,要真正学好这篇文章,学生要下足预习的功夫:第一,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结合注释,将生僻字的读音标注的课文当中;第二,结合注释,疏通大意。这些问题需要在课前解决,因为它没有什么难度,只需付出时间就可以,如果连这样的任务也需要老师来引导完成的话,那么老师一节课所能教授的内容就少得可怜了。

2.针对小说和散文,“课前预习”要弄清主要故事、主要人物、主要情感。

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学生预习时应该明确主要人物是“林冲”,课文中主要有“沧州遇旧知”“密谋害林冲”“接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四个情节,如果学生读完一遍不能梳理出这些内容,那就将课文再读一遍,或者和同学进行讨论,知道弄清楚为止。在弄清楚主要人物之后,其人物体现出来的主要情感也就很容易能够把握了。

3.对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细节描写、经典语句进行勾画和赏析。

细节描写往往是体现人物、表达主题的关键之处,这些内容也必将是老师们课堂上研讨学习的重点。学生们如果在预习时便能将这些细节描写的内容和作用稍作梳理,那么课堂上老师在讲授轻松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更快、更轻松的掌握。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外出沽酒”等细节的描写就是课文的重点赏析内容。

4.结合课文后面的练习题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完成课文预习。

一般来说,课文后面的练习题也是老师务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既然如此,为了更好的掌握课文,学生有必要对课文后面的相关练习做提前预习。对于一些缺乏方法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简单而有效。

怎么预习语文课本,语文课本预习的正确步骤(4)

对细节描写、经典语句进行勾画和赏析,是“课前预习”的重要内容

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思考”?

1.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让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灵魂的对话”。

例如在《窦娥冤》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出窦娥的“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抗旱三年”三桩愿望?这三桩愿意明明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何作者要将它们“实现”?阅读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戏曲内容的主题。

2.把文中的物和自己进行比较,或者把文中人物和周围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思考其相似点和不同点。

在阅读《阿Q正传》这篇小说时,我们对阿Q这个人物感到可笑又可恨,但是,阿Q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我们自己身上、周围人身上有没有存在?我们在嘲笑别人的时候是否联系起来思考一下自己?通过这些联系思考,学生就能更客观、深入地评价阿Q这个人物形象了。

3.用文中的经典语句来考究当代社会,看能不能发现什么启示?

在我们需要学习的课文中,很多课文里面都有经典语句,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找出来,进行鉴赏和思考。比如在《滕王阁序》里面有一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话在今天告别了“贫穷”的年代,有什么新的启示和意义?这些启示和意义就是收获。

怎么预习语文课本,语文课本预习的正确步骤(5)

文章的最后一段能够给我们什么启发和思考呢?

如何进行有效的“提出问题”?

1.找出文中不合常理的地方进行质疑。

比如在《边城》一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淳朴美丽的“世外桃源”,但是那个时代的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战乱环境中,为什么唯独这个小小的“边城”拥有这种宁静?通过对这些看似不合常理的地方进行质疑和探讨,就更高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对人物的命运进行质疑。

在《祝福》一文中,为什么祥林嫂在沦为乞丐之后很快便死去了?而同样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柳妈为何没有像祥林嫂那样的悲惨遭遇?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质疑,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时环境的特殊性和小说的主题。

3.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质疑。

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作者因为种种原因而最终从“官场”归向“田园”,这个选择,究竟是陶渊明积极主动的选择还是被迫无奈的选择?有很多人认为这篇文章是表达作者“归隐田园”的志趣情操,但我们是否也可以理解为“陶渊明在官场混不下去了,才被迫回到农村?”通过对作者创作意图的质疑,可以探寻作者更加隐秘的内心世界,从而更真实、客观地认识陶渊明、理解陶渊明。

怎么预习语文课本,语文课本预习的正确步骤(6)

陶渊明究竟是不是在官场“混不下去了”才被迫归隐的?

结束语:

为什么我们说“预习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那是因为预习能够让我们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但如果是“止限于”摘抄词句之类的预习,也不算是一种好的方法,还得在预习的过程中加入思考,进行质疑。

(如果您有更好的建议或看法,请留言讨论)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