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是实现读写结合的最有效方式,是习作指导最重要的手段,可是在平时教学中却得不到重视。有的教师认为,有课文作为例子,学生照着写就行了,很简单,只是布置了仿写的任务,因为缺乏有效指导,习作收上来之后,常常让教师大跌眼镜。
看花容易绣花难。要实现从读到写的跨越,让学生从看花者变成绣花者,教师需要关注三点:
一是读的指导要与写的指导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由读到写。阅读课文学生容易关注内容的精彩,而忽视为什么写得好的表达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表达的方法与妙处。比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第一自然段描写葫芦生长的几个动词用得特别精彩。“叶子”用了“长满”,“花”用了“开出”,而“小葫芦”则用了“挂”,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样用词的妙处,并用这几个词进行仿写丝瓜或葡萄的生长,就能有效实现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二是要选择与课文内容相近的内容,激发学生表达的*,利用好已有的语言“支架”。上面提及由“葫芦”转写“丝瓜或葡萄”,这是因为内容相近,学生对于事物较为熟悉。如果所写的内容与学生距离较远,比如城市的学生可能没有见过丝瓜的生长,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之后再写。如果本节课教师让学生仿写“小猫”,就与原材料不符,仿写指导就失去了意义。
语言“支架”是原有课文的结构,如果没有教师指点,小学生很难发现。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老师可以引发学生续编课文,当小壁虎遇到了小猴子会怎么样呢?学生根据课文原有的“支架”,就很容易写出有趣的片段。
到了中高年级,表达的方式更加复杂,教师指导要更加细致,把训练任务分解成若干项目,逐个突破,这样训练要求更加明晰。比如在《穷人》一课深入刻画了桑娜的心理活动来体现出穷人美好的心灵。学生往往会从笼统上感受到桑娜内心的变化,但是情绪线索却未必能够看得清楚。这种随着事情发展而变的心理描写,更是学生习作中容易忽视的地方,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学会细致地表达,这样才能体现个性化,展现人物精神的美好。
三是点评到位,重视反思。习作点评最大的问题就是面面俱到。教师批阅习作最忌的就是用高标准全面核对,从立意到内容、从字词到结构,忽视了单元习作训练重点,细批细改,教师诲尔谆谆,学生听我藐藐。教师批改习作,只要学生达到了仿写的要求,就应该得到认可,从而让学生找到成就感。教师批改之后,学生要根据教师批改提示进一步修改或者反思,目标仍然立足于读写结合。只有达到了仿写的基本要求之后,再鼓励学生创造性表达,让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