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师踩过的“天坑”
如何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成绩?
关于这个让历史老师头痛到怀疑人生的话题,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仅限于初中)
刚入行的时候,认为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把课讲得有深度,实践时发现听得懂的学生寥寥无几。
ok,深度行不通,就把课讲得有趣,这总行吧?学生的专注力上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面前,四十分钟兼顾考试实用性和知识趣味性让我力不从心,时间分配总是捉襟见肘。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考点怎么讲,趣味性拓展的分寸,两者之间 平衡掌控的火候有了长足的进步。说得文邹邹一点,就是言之有物和言之有趣,鱼和熊掌都要。即便如此,发现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不如预期。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现在,观念转变了。
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重不重要?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掌控学生才是第一位。历史学科在初中的地位很尴尬,分值不如三大主科,学生不重视。要背诵的内容多,学生嫌累。
这两个核心问题不解决,哪怕课堂上讲出花,也只对优生有效,但优生终究只是少数,他们体现教师能力的上限。而平均分的下限由中等生和后进生维系,如何搞定他们,才是关键。
折服中等生和后进生的秘诀不是知识,而是获得他们的喜爱,亲其师信其道。
我要和他们的生活接轨,听他们喜欢的歌,有共同话题,聊天的时候展现出比他们高级的鉴赏能力。我要和他们一起打篮球,一起唱歌,即便是玩也要拥有比他们技高一筹的能力,让他们感知到我方方面面对他们都是碾压,这样可以获得他们发自内心的钦佩和好感。
这种感觉会从生活转移到课堂,慢慢地发现,作业和背诵只需要布置下去,即便不监督,完成度也高至百分之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需要自己课下另外抽时间跟踪,毕竟学习是反人性的,总会有些大神,需要老师介入他们的课间,给予他们无孔不入的爱。
说了那些多,总结起来就是获得学生的好感,让他们听话比专业能力更重要,这是基础。在学生愿意听你的话,再去拔高自己,提升学生,方为正道。
以上都是自己粗浅的见解,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