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是子弹用的发射药,属于单基无烟药。而掷弹筒弹、迫击炮弹用的,应该是双基无烟药,需要用硝化甘油、胶化硝化棉制成。硝化甘油是用甘油滴注在酸液中进行硝化的,甘油则是对油脂加高压蒸汽使油脂分解得到的。在敌后根据地的条件下,无法得到高压蒸汽,因此一开始只好将单基无烟药压得很薄,作为炮弹发射药使用。
1942年秋,晋察冀根据地的军区工业部得到加强和改组,集中技术人员成立了较大的技术研究室。室里的何振廉同志原在工矿局负责做轻油工作,有一次提出:先将油脂做成不溶于水的钙皂,然后可以用水洗出甘油。于是研究室照此方法,先用石灰乳将油脂做成钙皂,将它压碎,用水洗出甘油;蒸浓甘油后,将它小心地滴入硫酸、硝酸的混合酸液中,进行硝化,然后用水洗净,就得到了硝化甘油。
后来山东、陕甘宁等根据地也制出了硝化甘油炸药,还又用硫酸铵和硝石双分解制成硝酸铵炸药。这可是比黑火药、硝化棉更有威力的高级炸药了,显著提升了我军炮弹、枪榴弹的*伤性能。
硝化甘油是一种液态烈性炸药,灵敏度很高,生产它需要有严密的安全措施。在把甘油滴入混酸中硝化时,过分的冲击、温度,都有可能引爆正在生成的硝化甘油。
于是兵工人想出了个“盆式硝化法”。每天在气温较低的拂晓,蹲在山泉小溪边,端着盛有3.5公斤混酸的瓷盆,将半公斤甘油慢慢滴入盆内。借流水从盆底通过,可以让盆内硝化温度保持在16℃~20℃之间。若发现盆内冒烟,即是爆炸的前兆,立即将盆沉入水底,人员避开。
我们的兵工战士,就是在这样简陋危险的生产条件下,凭着顽强的革命意志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克服了技术和设备上的困难,成功地制造出硝化甘油。
硝化甘油的问世,为根据地生产多种烈性炸药奠定了基础。
引爆炸药的雷管,也是关键的火工品。特别是烈性炸药,不像黑火药那样容易引爆。普通的雷管都是用雷汞制造,其中的主要原料,汞,也就是水银,只能通过商人从敌占区购进。1943年,因为日寇的经济封锁越来越紧,很难买到了。于是有人提出用银元代替汞,做成雷银。
试验成功了,根据地专门通告各地收购民间银元,专供军工生产雷银之用。雷银不能装入铜管中,因为它与铜接触会产生置换反应,变成灵敏度很高的雷铜。于是有人又提出用纸管代替铜管。虽然有人怀疑纸雷管引爆力是否太小,但试验表明其引爆力不低。
随着硫酸、硝化甘油的难关被突破,我军的火炸药生产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比如用硝化甘油和棉混合胶化,热压成薄药片,再用辊刀切成小方块,制成的无烟药发射掷弹筒弹、迫击炮弹时效果很好。
制出硝化甘油后,我军还积极扩大它的用途。过去根据地自制的高级炸药是用火硝和硫铵进行代换,制成硝铵,再制成硝铵混合炸药。后来购买硫铵十分困难。于是大家参考《高级火药学》中介绍的消耗硝化甘油最少的配方,用5%左右的硝化甘油,混合脱去结晶水的火硝粉末和少量谷糠,制成了仿朱迪生炸药。
到1943年,晋察冀根据地已有3个化学厂,职工2000多人,年产发射药136吨,各种炸药2511吨,还能生产酒精、煤油、肥皂等民用产品。到1944年底,他们的日产量更高:浓硫酸300公斤,浓硝酸100公斤,硝化棉15公斤,硝化甘油16公斤,仿朱迪生炸药330公斤,雷银5公斤,雷银纸雷管3 300余个,无烟药15公斤。
山东根据地用花岗石砌塔制硫酸,先后建立6个硫酸厂,日产1吨。在此基础上生产了硝化棉、硝化甘油、乙醚、丙酮等原料,又自制了切药机、打浆机、离心机等生产设备,1943开始生产单基和双基无烟药。
晋冀鲁豫根据地从1941年开始小量生产硝化棉发射药。
陕甘宁边区的八路军总部军工部,1942年基本建成紫芳沟化学厂,先后可以生产硝酸、硫酸、硝化甘油、底火、雷管等。后来总部军工部还自行设计和制造出生产无烟火药的打浆机、胶化机、碾片机、切药机、光泽机等成套设备。
到抗战后期,那种手榴弹炸两片,敌人被地雷只熏得黑头土脸的情况,越来越少了。我军手里有了更多能真正、彻底消灭日寇的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