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尺寸合用的辊刀,将“面片”切成“面条”,再横过来切成小方块。
硝化棉经过胶化、压片后,质地微密了,遇到高压火焰,也只能沿药片表面向内部燃烧,不至于内外全部同时发火,这样才能是基本合格的子弹发射药。
说基本合格,是因为这些小颗粒发射药还得和石墨粉一起装入木制滚桶中反复摇滚。
为啥呢?溶剂挥发后,发射药上出现小针孔、裂纹。在表面涂一层石墨,可以填塞它们,让发射药保持从外到内的稳定燃烧。
1942年9月,我军制造出第一批硝化棉发射药。下面就该往子弹壳里装了。
不过发射药装几克?以前人家三八大盖、中正式用的发射药,都是正规兵工厂里造的,火药力和咱们这土造的,能一样吗?
发射药装少了,影响子弹初速,进而影响精度、威力。装多了,不仅浪费,更重要的是让膛压过高,缩短枪的寿命,严重的还可能引起炸膛。正规工厂,都要测试子弹初速和枪膛膛压,以此判断发射药的多寡。
于是军工部自造土设备,完成这两项测量。
用铅板焊成一个方铅盒,装满沙土,称好重量;用四根平行的绳子将它吊在房梁上,然后用两颗子弹,一颗是装自制无烟药的,另一颗装日本无烟药,同样的发射药量,在相同距离上轮流地向铅盒射击。记下各次铅盒摆动的幅度,就能计算比较子弹弹头的速度。
测膛压,比测初速难一些。好在部队里有同志以前在工厂里做过膛压枪,自告奋勇地把一支废枪改成了膛压枪。
他在步枪的枪膛里,对着子弹壳肩部的位置打个透孔,装上一个小活塞,活塞外端夹了一个标准铜柱。测试用的子弹,也在弹壳肩部打个孔,正对着小活塞放置。枪射击后,枪膛内的高压气体通过小孔、活塞,压缩标准铜柱。测量铜柱被压缩的尺寸,就可以算出、比较枪的膛压大小了。而所谓的“标准铜柱”,就是从一根很粗的铜丝上截下两段长度完全相同的。
测试结果表明,自制无烟药的膛压和日本无烟药的相似,可以大量生产了用于复装枪弹。
除了以上方法,我军兵工人员还抓住其它一切机会自产发射药。比如1943年,苏北根据地的新四军第3师兵工厂,利用从大城市搞来的电影胶片,试制出发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