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曼丽 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已存在,而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和一门学科则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在此过程中,垄断资本疯狂兼并,财富高度集中,导致企业纠纷、劳资纠纷频发,不同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当此之际,一些有良知的新闻记者开始奋笔疾书,揭露垄断资本家唯利是图的经营内幕,史称“揭丑运动”(当时几乎每天都有揭丑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并持续近十年时间)。“揭丑运动”使许多垄断资本家陷入窘境,声名狼藉。他们最初试图保持沉默,后又采取威逼利诱的手段平息舆论,或雇请宣传代理人(多为新闻记者)为企业涂脂抹粉。结果反倒弄巧成拙,使民众的敌意不断加深。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逐渐认识到,企业与公众的关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于是产生了危机处理、形象修复、信誉重建的迫切需要。随着此类需求的不断增长,一个新的职业——公共关系应运而生,艾维·莱德拜特·李(亦称艾维·李)则成为美国职业公关第一人。
1903年,艾维·李辞去从事5年的新闻记者工作,投入到新的行业中来。他在1906年公开发表的《原则宣言》中,首次提出自己的公关理念:“简而言之,我们的计划是代表企业公司和公共机构坦率地并且公开地向美利坚合众国的新闻界和公众提供迅速和准确的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到公众感到值得和有兴趣知晓的有关主题。”这表明,艾维·李的工作是公开的、说真话的和实事求是的,他在自己的业务活动中也充分践行了这一理念。在艾维·李的影响下,一大批工商企业家纷纷改变观念,采取开明的经营策略,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企业形象大为改观。艾维·李也因此被誉为“现代公共关系之父”。
从20世纪50年代起,公共关系的实践与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简称IPRA)在英国伦敦成立,第一批会员包括欧、美、亚、非各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标志着公共关系已经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行业独立存在。
20世纪60年代,随着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共关系传入两地并得以普及。20世纪80年代,公共关系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地区。虽然公共关系进入中国大陆时间稍晚,但是一经传入即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在全国形成蓬勃发展之势。
公共关系进入中国内地的最初一段时间,其用户主要来自各类营利性组织,这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企业转轨变型的客观需要有直接关系。作为一种现代经营理念和形象塑造艺术,公共关系助力企业协调内部关系,打造企业文化,建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提升产品、服务形象赢得公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几十年来,企业公共关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应对与处置方面尤其如此。如今,企业仍然是公共关系的最大用户和市场。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变化,一系列新的需求应运而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政府职能转变得以实现,与此相应,建立良好的公众关系、树立服务型政府形象就成为政府方面的迫切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全球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中国需要获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支持,消除来自各方面的误解与偏见,为自身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树立良好的形象,又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需求。目前,这方面的需求仍然呈上升之势,而帮助政府完善政务服务机制,树立亲民、务实的政府形象以至良好的国家形象,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公共关系的新使命。这也对我国本土公共关系理论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关注企业形象的同时,更多关注政府以及国家形象的建构问题,将公共关系的策划与管理提升到更高层次——国家决策层次。
作者:程曼丽 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4年第7期(总第031期)公共关系视野栏目
声明:本刊出版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